作者:李雲飛|來源:原創
一位久經商場的創業老司機,關注我,每天分享一點財富乾貨,讓你的人生少走彎路。
這波疫情給老美留下了太多的問題。先是老美選擇常態化管控,然後用錢來砸市場。正所謂,美元大放水,全世界割韭菜。
結果老美放水放到連自己的通脹都創下了40年的新高,然後又開始強勢性的美元加息。截止到目前,美元在今年就已經加了5次息,總共加了300個基點。
但是現在美國還是世界第一強國,美元也還是國際通用貨幣。所以,現在美國的問題其實也就是全世界的問題。
由於美元連續加息,這就導致了多國的經濟受到了重創。特別是一些發展中的小國家,由於本身的外匯儲備不足,在這一輪的美元加息下,導致了本國負債纍纍,甚至到了破產的地步。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現在日元兌美元也已經跌到144了,貶值幅度創下了24年來的新低。英鎊更是暴跌到五十年前的水平,現在英鎊兌美元匯率已經跌到1.06左右了。歐元兌美元也跌到0.99關口,創下20年來的新低。除此之外,還有像韓幣、盧比、土耳其里拉貶值的幅度都達到了歷史新低。
雖然人民幣兌美元也跌到了7.1的水平。但是目前人民幣貶值的幅度也只有美元升值幅度的一半,人民幣相對其他貨幣來說還是在升值的。可以這樣說,在這一輪美元加息潮下,人民幣是受影響最小的貨幣之一。
於是我們不禁要問,美國高舉鐮刀,多國經濟受挫,為啥就是割不動中國?接下來才是重點,我們接著往下看。
我們先來解釋下,美元加息收割全世界財富的邏輯。
由於美元加息,這樣就導致他國的美元資本外逃回美國,進而致使他國內需不足、輸入性通脹,股市、房市面臨著資產泡沫破裂的風險。
還有就是由於美元加息,本國貨幣貶值,這樣也會導致本國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債務債台高築,負債纍纍。等到他國資產貶值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美國又會讓美元迴流到這些發展中國家,進行資產抄底。這是老美收割全球財富的慣用手段。
但是老美今天這套玩法對中國來說為什麼不管用了?在這裡我說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一個是日本,一個是中國。這兩個國家在美元加息潮下,都選擇了貨幣寬鬆政策,但是兩者的結局卻完全相反。我們來對比下。
日本在1989年樓市和股市泡沫破滅以後,經歷了長達20年的經濟停滯。日本也一直想讓日元主動貶值來提升內需,以及出口商品的競爭力。所以,在這一輪美元加息潮下,日本選擇了貨幣寬鬆政策,主動讓日元貶值來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但是效果呢?
我們還是來看一組數據:自疫情發生以來,美國個人消費比疫情前增加了10%,而日本個人消費卻比疫情發生前下滑了5%。儘管在今年8月份日本通脹上漲了3%創下了新高,但是去掉能源和食品的成本上升以外,日本消費者價格指數只上漲了1.6%,仍然低於日本央行2%的通脹目標。
這也就是說,日元貶值並沒有促進日本經濟的發展,反而讓美國在無底線地掠奪日本的財富。日本現在不得已開始拋售美債來干預外匯市場了。這足以證明日本選擇貨幣寬鬆政策導致日元貶值的幅度已經超出了他們的預期。
反過來我們再來說一說中國。
今年我國就實施了多項穩經濟政策,包括鼓勵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貨車司機貸款以及受疫情影響的個人住房與消費貸款等實施延期還本付息,加大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力度,繼續推動實際貸款利率穩中有降,提高資本市場融資效率,加大金融機構對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等。總結一句話,那就是我國在美元加息潮下,還在繼續實行寬貨幣政策。
那麼我們再來看一看人民幣兌美元的貶值幅度呢?現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只是達到7.1左右,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也在我們的預期之內。並且人民幣貶值的幅度只有美元升值幅度的一半,相較全球其它貨幣來說,人民幣還在升值。
可以說,美元想收割中國的財富那是難上加難啊!
為什麼日本和中國同樣採取了貨幣寬鬆的政策,但是結果卻完全不一樣呢?
那就是因為在現代金融理論當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定理,叫做「蒙代爾不可能三角」。也就是說一個國家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自由流動這三者不能同時存在,最多只能選擇其中兩個。獨立的貨幣政策是指一個國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來調節貨幣,比如印鈔、加息、或者降息等。
日本在近幾十年的發展當中,由於經濟停滯,他們巴不得外資來日本投資,從而帶動國內經濟的發展。所以,他們採取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的自由流動性,捨棄了匯率穩定性的政策。而我國則採取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捨棄了資本自由流動性的政策。
在資本自由流動方面,我國有著很嚴格的外匯管理機制。就拿個人來說,每人一年最多只能夠兌換5萬美元,超出5萬美元則需要向銀行提交相關的證明。如果是用作出國旅遊、出國看病、給孩子交學費等項目時,提交相關證明就可以繼續兌換美元。如果是去外國投資理財、買房等,就會受到嚴格的管控,目的就是為了不讓資本外逃。美元進來容易出去難,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又怎麼會波動起來呢?
這就是人民幣和日本在美元的加息潮下,同樣是採取了貨幣寬鬆政策,但是卻得到了完全不一樣結果的原因。
此時有人就會說了,我國捨棄了資本的自由流動性,這樣不會抑制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嗎?根據目前的國際形勢來看,不但沒有抑制他們進入中國市場,反而加大了他們對中國市場的吸引力。
自今年以來,由於俄烏衝突,歐洲嚴重缺氣,再加上北溪管道被毀,歐洲完全失去了希望,擔心能源短缺和價格高企。
自今年以來,就有大批歐洲企業不顧他們國家的反對,紛紛跑到中國來投資建廠。德國巨頭巴斯夫更是計劃在中國追加100億歐元的投資。另外,像大眾、寶馬、空客、羅羅這些尖端製造大廠也都在中國下了重注。自今年以來歐洲對中國的投資就一路上漲了120%之多。
而對於資本而言,更多的外資由於國際形勢不穩定,人民幣則成為了他們最安全的避險資產。
當然這一切得益於中國龐大的經濟體量,以及強大的實體根基,還有人民幣國際化地位的提升。這也能體現出我國對金融市場長期向好的堅定信心,更是外資看好中國市場的一種表現。
作者:李雲飛,知名互聯網公司創始人,大型食品連鎖企業CEO,從事互聯網及實體連鎖行業16年,曾被搜狐網、網易財經、騰訊、鳳凰網、中訊網、百度等知名媒體平台相續專題報道,擅長財經知識分析,創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