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之羽》涉倭風波引髮網友抵制,郭敬明署名顧曉聲遭質疑
由郭敬明執導,虞書欣和張凌赫主演的古裝劇《雲之羽》突然空降播出,引起了不少觀眾的關注。該劇改編自郭敬明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愛情故事。
然而,就在劇情剛剛展開的時候,卻爆出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該劇疑似涉嫌「倭風」,在服飾、道具、建築等方面出現了很多與日本相關的元素,引發了網友的強烈抵制和不滿。
更有甚者,有網友發現,在該劇的演職人員名單中,並沒有郭敬明的名字,而是一個叫「顧曉聲」的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首先,我們來看看《雲之羽》中出現了哪些「倭風」的東西。有網友在觀看該劇後,截圖並指出了以下幾個問題:
1.女主角虞書欣的髮飾。在劇中,虞書欣的髮飾採用了對稱插發的方式,這是日本花魁髮飾的習慣,並不符合我國古代習慣。我國古代女子的髮飾一般是左右不對稱的,而且多以金銀珠寶為主,而不是以木質或竹質為主。
2.旭日屏風。在劇中有一個場景,出現了一個旭日的屏風,但這個屏風的風格,並不是中國風,反而很像富士山旭日,尤其是太陽下面的白色部分,幾乎跟富士山一模一樣,這讓觀眾非常不舒服。
3.日國徽。在劇中有一個建築物上,出現了16瓣八重菊的圖案,有知情人稱,這是日本的國徽,在日本很有代表性的圖案。不過,也有網友稱,這是日本大家族的圖騰,無論是哪一種,都是很有日風格的。
4.服裝和髮型。除了以上幾個問題之外,還有一些「倭風」的服裝和髮型等。比如,在劇中有一個角色穿著一件類似和服的衣服,在腰間系著一條寬大的腰帶;還有一個角色留著類似武士刀或忍者刀的髮型;還有一個角色戴著類似武士頭盔或忍者頭巾的頭飾等等。
這些很有違和感的東西,並不是偶然出現的,而是幾乎遍布整部劇。如果不是提前知道劇情的話,很可能會誤會這是一部跟日本有關的電視劇,這對很多青少年的印象非常不好。
這些「倭風」的東西是怎麼出現在《雲之羽》中的呢?有沒有什麼合理的解釋呢?我們來看看導演郭敬明是怎麼說的。
在接受採訪時,郭敬明表示,他在拍攝《雲之羽》時,是想創造一個獨特的世界觀,而不是完全照搬歷史或現實。他說,他想把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新的美感。
他還說,他並沒有故意去模仿或借鑒日本的東西,而是從各種來源中獲取靈感,比如動漫、遊戲、電影等等。他說,他只是想讓觀眾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古代世界,而不是想傳遞什麼政治或民族的信息。
然而,郭敬明的這番話,並沒有得到網友的認可和理解。很多網友認為,郭敬明在為自己開脫,他根本就沒有尊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而是在故意迎合日本的市場和口味。他們說,郭敬明在拍攝《雲之羽》時,完全忽視了中國觀眾的感受和反應,只顧著滿足自己的個人喜好和審美。
郭敬明在創作時,並沒有做足功課和調查,而是隨意地把一些與日本相關的東西拼湊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倭風」的混搭。他們說,郭敬明在拍攝《雲之羽》時,並沒有考慮到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歷史和現實的矛盾和敏感性,而是在挑戰中國觀眾的底線和忍耐力。
更讓網友感到氣憤的是,在《雲之羽》上線的時候,並沒有看到郭敬明的名字。在該劇的演職人員名單中,導演一欄寫著「顧曉聲」,而不是「郭敬明」。
這讓網友感到非常奇怪和懷疑:顧曉聲是誰?郭敬明被取代了嗎?後來經過查證,才知道顧曉聲就是郭敬明的藝名。那麼,為什麼郭敬明要用藝名呢?有人猜測,可能是因為郭敬明知道《雲之羽》會引起爭議和抵制,所以不敢用自己的真名署名,而是用一個陌生的名字來避免被識別和攻擊。
也有人猜測,可能是因為郭敬明對《雲之羽》並不太滿意或自信,所以不想用自己的真名署名,而是用一個別名來試水和探路。《雲之羽》涉倭風波已經引發了網友的強烈抵制和不滿。
很多網友表示,《雲之羽》如果真的出現「倭風」,就應該立即下架或修改,並向中國觀眾道歉。郭敬明在拍攝電視劇時,並沒有考慮到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歷史和現實的矛盾和敏感性,而是在挑戰中國觀眾的底線和忍耐力。沒有用自己的真名署名,而是用一個陌生的名字來避免被識別和攻擊。
也沒有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宣傳,不知道是故意不宣傳,還是心虛害怕被罵呢?對於這些指責和質疑,郭敬明是否有什麼回應呢?他是否會為自己的行為道歉或解釋呢?他是否會為《雲之羽》做出修改或下架呢?這些問題都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本篇總結:
我們只能希望,《雲之羽》能夠儘快解決涉倭風波,恢復正常播出,給觀眾帶來一個優質的古裝劇。同時,我們也希望郭敬明能夠吸取這次的教訓,以後在拍攝電視劇時,多一些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少一些對日本的模仿和借鑒。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中國觀眾的認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