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安迪。
威廉·詹姆斯說:「我們這代人最偉大的發現就是,人們可以通過改變思想、態度來改變生活。」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最近收到的私信中,有這樣一個話題「為什麼玻璃心人都會過度敏感?」
其實,玻璃心的人,在社交當中往往會過度感敏,這可以叫「社交恐懼症」。
在社交中,他們會猜測對方的想法和心思,跟別人說話,對方說了一句重話,他們就會胡思亂想。如果別人回自己信息慢了,他們就會猜測對方不喜歡自己,討厭自己。
工作中如果被老闆指責,他們會失落一整天,若得到老闆的誇讚,他們可能一整天都非常興奮。
擁有玻璃心的人活得比較累,內心比其他人都要脆弱,難以承受打擊和挫折。
美國社會學家庫利在《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中提出「鏡中我」理論。
他認為,他人對自我的評價與態度,構成了個人的自我認知。庫利將自我形成的要素分三個方面,分別是:個人對他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想像、個人對他人如何評價自己的想像、個體對他人的認識與評價作出的判斷。
我們從這個理論可以看出,人際交往中過度敏感的人,他們的問題就是自我認知恐慌。這個時候,他們很需要一些正面評價讓他們能夠正向的自我認知。
負面信息對於有玻璃心,過度敏感的人的影響,比積極的信息造成的影響更大。很多人會忽略別人對他們的認可和欣賞,反而會糾結一次兩次的失誤或別人偶爾的指責。
有很多人沒有辦法正確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優秀之處,只糾結於自己的不足,結果讓自己越來越敏感,越容易出現負面情緒。
作家蔣方舟說過一句話:「真正能夠欣賞到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討喜的樣子。」
給擁有玻璃心的你幾個建議,應該在社交中有一個良性的互動。
1.從關注別人轉變到關注自身。
過度敏感的人比較自卑,做任何事都沒有足夠的底氣。主要原因還是對自己不夠自信,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
所以,學著從關注別人轉變到關注自身。把焦點轉移到自己身上,多關注自己的情緒,或許很多事情都會變得不同。
2.從內部歸因到外部歸因。
人際交往中,有時候我們會有一些固定的思維格式。意思就是,當出現錯誤或者自己和別人意見不同的時候,我們一般會按照慣有的思維格式,將所有問題推到自己身上。
比如別人說了一句話傷害到了我們,我們第一反應就是別人對自己有成見,是不是我不經意間做了什麼讓對方不高興的事?
每次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有問題,長期如此,我們會變得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敏感。
有時候我們換個角度去想,也許對方是受到了什麼打擊,導致他們情緒變得憤怒和激動,從而對身邊的人說了一些傷害的話。
這就是從內部歸因到外部歸因的好處,可以讓我們學會把焦點聚集在問題本身,這樣會減少很多負面的想法。能夠保持理性去看待已經發生的事情。
3.從否定自己到接納自己。
大部分人常常會否定自己,看不到自己好的一面,將目光和焦點都集中在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上。很少有人能夠面對最真實的自己,全部的自己。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承認自己的優點,面對自己的不足,坦然接受,學會與不完美的自己共處,自己會變得越來越好。
很喜歡一句話:
米格爾·德·塞萬提斯說:「你怎樣思考,便成怎樣的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傑作。」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謝安迪】,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