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自網路 侵權請聯繫刪除
有些事不到一定年紀是無法明白,也無法體會的,只是聽人說或憑藉自己的想像,終究有失偏頗,只有親身經歷了,才能悟透其中一二。
人人都說養兒防老,這裡所指的兒,其實不只是兒子,而是子女。只是兒女雙全了,晚年的生活就一定有保障嗎?未必。
有的人沒有兒子或沒有女兒,一樣能過得很好,但他們過得好與不好,不僅僅是由兒子和女兒決定的,更多是自己的造化。
如果教育不好,沒有和諧的家庭關係,即便孩子再多也有可能老無所依,沒有人願意孝敬你;如果教育好了,哪怕只有一個孩子,晚年也能有諸多保障,甚至會成為很多人羨慕的對象。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有沒有孩子,有多少孩子,而在於你如何經營和維繫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但是很多步入晚年的老人還是表示,生兒子跟生女兒終究是不一樣的。
只有老了才會知道,兒子和女兒的區別到底在哪。
一:女兒結婚以後,會被婆家的事牽絆,未必能對你事事盡心
陳大爺已經72歲了,如今是一個獨居老人,老伴兒走了以後他堅持一個人生活,並不是因為他享受孤獨和寂寞,而是覺得這樣最舒服、也最適合。
畢竟對於他來說,跟子女一起住太折磨了。
這並不是說子女對他不好,而是他自己有很重的心理壓力,他覺得自己幫不上他們,反而只會給他們添麻煩。雖然他們嘴上不會說什麼,但自己總有一種看人臉色的壓迫感,很不自在。
以前陳大爺跟女兒和女婿在一起生活過十來天,發現人到中年的女兒,負擔並不比自己小。她有公婆要照顧,還要忙著上班掙錢,下班以後還要買菜做飯、做家務等等,根本沒有閑下來過。
自己年紀大了,葯不離口,這是筆不小的開銷,女兒的公婆身體也不好,隔三岔五要去醫院看病拿葯,她們夫妻倆上有老下有小,日子過得極其艱辛。
陳大爺不忍心給她添麻煩,住一起不到半個月就走了,他說:
「指望女兒養老是不現實的,她有自己的家庭,更有公婆需要照顧,未必能對親生父母事事盡心。」
既然女兒靠不住,那麼兒子呢?就一定能凡事盡心嗎?也未必。
二:兒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同樣會改變生活重心,再孝順有時也會力不從心
陳大爺的兒子也已到了中年,負擔不比女兒小,甚至比女兒生活壓力更大,他身為家裡的頂樑柱,連失業都不敢。
曾幾何時,陳大爺以為老了跟兒子住在一起,就能得到很好的照顧,但是沒想到,兒子再孝順,也有心餘而力不足。
因為工作的原因,他經常不在家,要麼在公司加班到半夜,索性住在了員工宿舍,要麼經常去外地出差,十天半個月都不回來。
孫子孫女上大學了,同樣很少回來,兒媳開一家化妝品店,同樣也忙著工作,完全顧不上自己。
再加上兒媳是獨生女,時不時會把父母接過來照看,陳大爺被迫跟親家生活在一起,十分不自在。他覺得自己彷彿成了一個負擔,只會給人添麻煩,所以思來想去,還是決定回老家一個人生活。
三:人老了,誰都別指望,給自己留點養老錢,能靠自己就靠自己
女兒出嫁以後,有自己的孩子要養,有自己的公婆需要照顧,指望她是不現實的;而兒子成家以後,同樣有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家庭,不管他是不是孝順,都未必對自己事事盡心。
如果說非得說,女兒和兒子有什麼區別,只能是:女兒像親戚一樣,變得有些疏離,很多時候有事也不敢麻煩她,因為要顧及女婿的想法;
而兒子雖然相對親近,但常年不在一起生活,也不好意思麻煩他,畢竟還有兒媳在,誰會願意成為他人眼裡的負擔?
總得來說,生兒子跟生女兒,其實都一樣的,唯一的區別就是女兒嫁出去了,住在別人家,兒子沒有嫁,但是在外邊有了自己的小家。
他們都脫離了父母的掌控,有了自己新的家庭。
這時候,他們生活的重心變了,指望他們養老都不現實。想要晚年有更多的保障,還是要自己身體健康,儘可能多存錢,多靠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