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廣東省教育廳正式發布推進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落地的「2素養1綱要」方案(以下簡稱「2+1」方案)以及《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與人工智慧融合應用指南(試行)》。
人工智慧潮流勢不可當,就在4月9日,由深圳市職業技能培訓指導中心主辦的技能人才「ai第一課」培訓活動在騰訊濱海大廈舉行,來自汽車維修、數控技術、烹調廚師、家政等多行業的技能人才,作為深圳400萬技能人才的代表參與ai培訓,共同開啟ai知識與實踐的探索之旅。在各行各業學習ai技能如火如荼之時,與時俱進將人工智慧納入教育體系,也成了教育回應時代需求的必然之舉。2024年11月,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強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的通知》,要求「2030年前在中小學基本普及ai教育」。人工智慧教育「從娃娃抓起」,既是為基礎教育注入「ai基因」投資未來,也是完善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關鍵一環。
事實上,推進人工智慧教育走進中小學課堂,廣東在「硬體」環境上也早有準備。2023年,廣東省教育廳制定《廣東省教育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2023-2027)》,全省中小學(含教學點)學校實現寬頻接入率達100%,超100m寬頻速率達100%,課室多媒體設備配備率超99%。此外,將人工智慧納入基礎教育體系,用「真金白銀」完善基礎設施是「硬體」,但要打破資源壁壘、消除教育鴻溝,「軟環境」建設也尤為重要。
一方面,在「2+1」方案中,廣東率先提出中小學師生人工智慧素養框架,為全省中小學教師系統提升人工智慧素養提供指引,打造「會用會教」人工智慧的師資隊伍是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廣東作為教育大省,面臨著體量龐大、區域發展不均衡的挑戰,要讓人工智慧教育實現「一個地區都不能少、一所學校都不能少」,平台互通、資源共享就尤為關鍵。廣東省教育廳廳長林如鵬在發布會上表示,將大力推動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在廣東落地,建立省級人工智慧教育資源庫、整合珠三角地區的優質課程等,也有望讓教育資源普惠成為現實。
當然,在愈發強調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公眾也不免關心,具體落實「ai課」毫無疑問要佔一定課時,如何才能平衡好新課程的納入與控制中小學生總課時的減負大方向?「2+1」方案中明確要求,中小學統籌信息科技、科學類等課程「一體化實施」「防止重複交叉」,高中階段也是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術等國家課程實施的基礎上納入人工智慧教育。可以看出,將人工智慧納入教育過程實則也是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對已有課程的改良提質。
推進人工智慧教育歸根結底還是想讓學生科學認識人工智慧。在deepseek、kimi、豆包等生成式ai工具觸手可及的當下,ai甚至變成了中小學生的答題幫手、「偷懶」工具。如何引導學生用好、用對ai是接下來要面對的教育命題。因此,在課程設計、教學評估等細節上需要多些「生活」少些「應試」,更要進一步探索建立人工智慧教育的倫理框架,讓「無限可能」的人工智慧為基礎教育打開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