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幫助幹警及家屬做好子女教育,8月12日,郴州中院舉辦「青春夢飛揚 建功新時代」家庭教育分享會。分享會邀請了本院幹警黃永文家庭作經驗分享,在剛剛結束的2022年高考中,黃永文的兒子黃宸宇以郴州市物理方向總分第一名,高考總分680分的優異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
分享會現場
「心懷信念、保證自律、持之以恆、不斷探索、保持心態!」黃宸宇將學習方法和經驗娓娓道來,並分享了日常生活中與父母相處的暖心瞬間。
黃永文一家
黃宸宇的成功不是偶然,除了他個人的努力外,還與其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分享會上,黃宸宇的爸爸黃永文和媽媽蔣藝芝圍繞樹立良好的家教家風,從尊重孩子、加強溝通、獎勵機制等方面,以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樸實的語言總結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經驗,引發了現場聽眾的強烈共鳴。
現場互動
會場里大家聽得津津有味,互動環節中,幹警們踴躍舉手,提出的問題實際貼切,現場氣氛異常熱烈。
此次分享會的圓滿開講,為幹警家庭教育提供了學習交流平台,通過現場「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促進幹警孩子成長成才,在全院推動形成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涵養和弘揚良好家風。
黃宸宇同學的分享全文如下:
各位好,非常榮幸能夠在此分享我的經驗以及一些學習心得,也希望我的分享能夠幫到在座的各位,為大家提供一個參考。
其實,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我認為與以下幾個因素密不可分——信念、自律、堅持、探索、心態。
首先我想結合我的個人經歷,和大家談談信念二字。從小,我和身邊的孩子一樣,都被身邊的大人們灌輸著你長大要考清華北大的理念。那時我並不知道清華北大對於一個人、一個家庭意味著什麼,也並不知道考進清北有多難,只知道這是中國的頂尖學府。也許大家都看過類似的視頻,說幼兒園時的夢想是清華北大,進了小學就成了985 211,進入初中成了一本,再進入高中成了有大學上就行。但網路段子終歸是網路段子,雖然那時我離高考也還很遠,但我始終堅信,離名校的距離並不遙遠。於是,在從小一起長大的同齡人中,我堅定了信念;在某些同學定下華五C9目標的時候,我堅持了信念;在成績仍落後他人的時候,我堅守了信念。有句話叫做「心中有夢,才能看到遠方;心中有路,才能走得踏實」,正是因為我的心中一直有信念,我才會有不斷追趕前路的動力。正所謂「星光不問趕路人,歲月不負有心人」,哪怕受到再多的質疑,哪怕家裡受到再多的不解,我們依舊堅定信念,朝著既定目標前行,也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其次,我想再談談自律。蕭伯納曾說:「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柏拉圖曾言:「自製是一種秩序,一種對於快樂與慾望的控制。」相對於他律,自律的確是一種源自內心的一種內驅力,能夠促使人不斷進步向前。但與其說它是一種本能,不如說它可以化為一種本能。而自律的前提便是信念,有了信念才有驅使自己自律的動力。其實我和其他孩子都一樣,小時候都是貪玩的孩子,但因為某些習慣的不同,才造就了我的自律。從小我家實行的就是獎勵機制,如果作業完成了,我就能出去玩,或者適當玩玩電子產品消遣一下;如果考試考得好,家裡也會給我獎勵。所以從小我就習慣先把作業完成,甚至在校完成之後,我才會幹別的事,並因此逐漸養成了不拖拉、效率高的習慣。我還記得我剛進初中的時候,老師問我們每個人有什麼目標與追求,我說我初中三年要爭取每天都在學校完成作業,老師只是笑著說,這樣的想法很難,但是,憑藉著我的自律,我確實做到了。自律給我帶來的,不僅是效率上的提高,還有抵抗誘惑的能力。因為有明確的目標,在何種時間該做什麼事,並且家人從未禁止過我玩遊戲,只是約法三章,所以雖然大家可能看我從小也在玩遊戲,但卻沒有沉迷其中。如果能養成自律的習慣,做到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就已經超過同齡人很多了。
再者,我想說說堅持。堅持這件事,說小很小,小到每天幾點起床,練一頁字,提前預習知識;說大很大,大到七八年始終如一、風雨無阻。我爸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為了我上學便利,堅持八年送我上學;為了身體和家人著想,戒了煙,每天堅持跑步。堅持也需要信念與自律,若沒有心中夢想,便沒了堅持的動力;若沒有內心自律,便沒了堅持的依靠。堅持本就是件難事,就像我初中每天在校完成作業,高中從不拖欠作業,有很多同學只有三天熱度。該記的單詞每天都要記,該刷的題一定要堅持刷,我僅僅高三一年,就做了幾十套卷子,這確實是常人難比的。堅持的道路,也是一條坎坷的道路。從沒有什麼立竿見影的事,有的只是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日復一日的重複。也許有時你的堅持不會被理解,也有時你的堅持會長期得不到回報,甚至有時別人付出的明明沒有你多卻比你更好。我們老師也常和我們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在堅持的路上,應當把目光放長遠,不拘泥於一時的得失,最終就能迎來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然後,我想再說說探索。我們常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但學習這條路可能並不盡然。每個人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都是不同的,沒有誰能夠完全複製別人的道路,只有不斷嘗試、不斷探索,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例如我小學初中時總是先學後玩,而很多人甚至於不願意寫作業;我高中時堅持勞逸結合,不打疲勞戰術,而我有很多同學一直拼了命的卷,不惜犧牲每周唯一一晚上的假期,泡在學校苦讀。再比如高考複習時,我沒有拘泥於學校的複習資料,而是在網上尋找了更多的試卷與資料。這在當時看來確實非常特立獨行,因為很少有人像我這樣做的。但是我堅信,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然而探索的路也是困難的,沒有往屆學長學姐經驗的參考,也沒有道合的同學選擇同樣的學習模式,只有我一個人不斷摸爬滾打,探索出最適合我的學習之路。在出成效前,你還會不斷懷疑自己,這樣做究竟是否正確,能否取得可喜的結果。不過,探索本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歪路走多了,牆壁碰多了,遇事會更冷靜,心態也會更平和,也許這樣的歷練會比結果本身更加有意義,在考試中遇到難題才會更加從容應對吧。
最後,我想談談心態。不知道大家聽過這樣的話沒有,「高考比拼除了學習,還有心態」,「心態就佔了高考的一半」。的確,心態對於考試,乃至於日常學習生活來說都尤為重要。良好的心態可以使你充滿學習的激情,不畏困難、不懼難題,在考場上披荊斬棘;而差的心態則會讓你一蹶不振,長期鬱悶沮喪,甚至喪失了學習的動力。誰都會有失意之時,但只有調整過來,才能繼續和他人同台競技。我還記得高三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是班級墊底,確實是整日抑鬱難受。但是想到我為之奮鬥的目標,與家人長談過幾次後,我又燃起了學習的動力。消沉不能給你帶來什麼,只有走出消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讓自己不斷進步。於是我開始分析成績低迷的原因,並不斷分析試題,找到我與其他人的差距,最後發現,有時的成績差只是表象的差,並不代表自己沒有實力。再後來,長期的高壓式考試訓練,也讓我更加看淡成績的波動,對成績更加坦然了,漸漸地只把它當成一個數字。也正是因此,在今年高考全國叫苦的數學上,我雖然沒有發揮到極致,但至少沒有拖後腿,並且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面對接下來的考試毫無底氣,我甚至更加有底氣了。也正應了那句話「心態就佔了高考的一半」。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經驗分享,只要心懷信念、保證自律、持之以恆、不斷探索、保持心態,我相信每個人都能在學習之路上取得建樹。感謝各位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