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專註家庭教育的怦然!
同事帶著大班的兒子來辦公室玩,她問我:「怦然,孩子到底要不要上幼小銜接班呀?」
上不上幼小銜接班,一直以來都是很多家長疑惑和糾結的問題。曾經的我也一度在上還是不上之間徘徊,直到看見朋友家已經上一年級的孩子的表現,才讓我最終做了決定。
上銜接班的孩子和不上銜接班的孩子,上學後的區別
朋友在去年孩子上一年級時,很擔心孩子跟不上,於是,暑假的時候花了不少錢報了一個幼小銜接班。
剛入校的時候,孩子的表現確實很喜人:不但能夠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完成作業也十分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師開始反應孩子上課不夠認真,總是小動作不斷。有時候,甚至會在座位上玩,完全不把老師上課的內容放在心上。問他為什麼不認真聽講,他說:「老師講的內容,我都會了。」
學期過半,孩子已經成為一名讓老師頭痛不已的學生,不僅學習習慣非常差,就連專註度也很差,總是在課堂上調皮搗蛋。
正面管教兒童情商講師杜紅春老師在她的《幼小銜接:喚醒孩子學習力》一書中指出:「大多數幼小銜接班會提前教授一年級的學科知識,而有些幼小銜接班甚至可能教授比小學一年級都深的內容。孩子上這樣的幼小銜接班,很容易對學習失去興趣,因為很多知識已經學會了,就很難集中注意力,容易養成不好的學習習慣。」
作為湖南衛視《放學後》節目的特邀嘉賓和美國正面管教課程認證家長講師,杜紅春老師每年都會在所屬的幼教集團做很多場「幼小銜接」的講座。她的這本《幼小銜接:喚醒孩子學習力》為孩子即將幼升小的家長提出了很多中肯而貼心的建議,幫助家長對孩子進行有效的銜接。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也才能走得更快。
杜老師用她養育兩個孩子的親身經歷和十多年的家庭教育經驗,跟我們一起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
幼小銜接前評估孩子上小學的能力
盲目地給孩子做幼小銜接,不僅無法起到順利過度的目的,反而容易傷害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杜老師在書中給出了一份評估清單,能夠幫助父母仔細評估孩子是否已經做好了上小學的準備。
……
這份清單或許並不完美,卻把孩子是否具備上小學的基本能力給梳理了一遍。如果孩子暫時還不具備某些能力,其實也沒有關係,暑假就是最好的習慣養成機會。
培養兩個習慣,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學習,從來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然而,很多父母卻總是以「孩子太小」為由,剝奪了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特別是現在「雙減」政策下,學習力成了更為重要的能力。
杜老師在書中指出:「上小學後對孩子挑戰最大的事其實是遵守各項紀律。」
一節課40分鐘,孩子需要在座位上保持40分鐘的坐姿,不能隨便站起來,更不能隨便離開座位到處跑。不能隨意說話打擾同學和老師,發言還得先舉手……
這些挑戰,對一個6歲的孩子來說,壓力確實很大。與其給孩子做知識上的銜接,不如帶孩子多鍛煉身體,增加肌肉力量,讓他有足夠的力量維持40分鐘的端正坐姿。
教育是一件長期的時期,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學習習慣比超前儲備知識更重要。因此,第一個習慣就是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朋友給我推薦了一套《最強大腦:左右腦潛能開發》,專門訓練孩子的思維能力。這套書一共有10本,分別從語言表達能力、綜合協調能力、辨別分析能力、數學思維能力和觀察認知能力、想像創造能力等方面設計出輕鬆有趣的遊戲,激發孩子的大腦潛能。讓孩子一邊玩遊戲,一邊擁有正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習慣,為上學後的語文、數學、英語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俗話說:「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想要學習輕鬆,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激發孩子學習力的關鍵。小學則是在為各個階段的學習打基礎,培養學習習慣的關鍵期。
為了更好地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朋友還推薦了《多元智能幼小銜接入學準備》一書。這套書一共有12本,包括了文字書寫、運動休閑知識以及學前數學知識預習、對待集體學習生活時應該了解的一些禮貌社交知識,和杜老師在書中提倡的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不謀而合。
我簡單地翻了下這套書,發現十分專業,從多角度、由簡到難編排,圖文結合,利用樂譜、遊戲、故事等形式來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對學習有興趣,就不要太著急。
這套書的知識涵蓋面十分的廣,可以讓孩子邊學邊玩,這對發現孩子的興趣十分重要。畢竟,6歲的孩子興趣點還在遊戲上,能夠結合他們的興趣設計遊戲,是最事半功倍的事情。
更不要對剛上一年級的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最主要的還是要多觀察孩子的優點,多發現他的興趣點,鼓勵他為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付出努力,並以此激發他對學習的動力,更好地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是怦然,職場二胎媽媽,專註家庭教育,分享育兒知識和好書,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