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6月21日,文匯講堂176-4「全球南方在文明交流中共振與互鑒」的圓桌環節中,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執行院長楊成作為主持,與上海市區域國別學會會長姜鋒、該校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顧力行(Steve J. Kulich)和巴基斯坦國際文化遺產管理委員會成員納西姆·汗(Nasim Khan)就文明互鑒與文化自覺間的張力、全球南方可否獲得共同身份展開討論,上篇以《淡水魚能存活于海水裡嗎?人均有文化適應力》刊發,下篇四位學者聚焦區域國別學如何助力文明互鑒。
本期講座內容整理有主講上下、圓桌上下、提問、快評等,敬請關注。

上海外國語大學現場
楊成:剛剛我在主報告的最後簡要提及了區域國別學。姜會長是區域國別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實踐者和引領者,想向您請教,區域國別學在文明互鑒中可以發揮什麼作用?
*區域國別學為新時代產物,是給我們的世界觀補課
姜鋒:從比較視角看,他文化或他者就是鏡子,能照出我們自己,如同家長教育孩子會說別人家的小孩怎麼好來起到榜樣激勵一樣,他者當然也有好有壞。區域國別研究就是試圖了解別的國家,了解別的區域。
從文明的維度看,「全球南方」國家越來越有自覺的意識,即他們在國際上越來越獨立,越來越有自主的力量。過去我們了解了美國就能知道西方,知道了德國、法國就能了解歐洲,通過歐洲就可以了解到「全球南方」。現在不是了,繞道了解這個世界的時刻已經過去了!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全球南方」這些國家。區域國別學或區域國別的知識就誕生在這樣的新的時代,我們等於是在補課,在給我們的世界觀補課。不然,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與他國共同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繁榮?如何更好地了解我們自己?因此,區域國別學或區域國別研究本身,尤其是在文明互鑒這個問題上,使命重大。
*「害羞」,玄奘記錄里是「我很尊重你」的意思

玄奘《大唐西域記》被姜鋒稱為典型的區域國別研究 來自書格網
Nasim Khan:您說得太棒了,區域國別學裡也有巴基斯坦的知識。我非常驚訝,許多中國的人類學、考古學、社會學等研究機構,不僅是教育機構還有個人,他們都會去做現場研究,甚至在學烏爾都語、普什圖語和阿富汗的其它當地的語言,還不僅僅在巴基斯坦。讓我更驚訝的是,現在許多年輕的中國人,竟然去開展各種不同的研究,且極有動力,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包括發表許多文章。在此之前,古犍陀羅地區有不少負面評價,但中國學者們帶來全新的視角,讓人們重新看待該地區。這個例子就是說明因為親眼所見、親自行走、親口所食,所以很了解當地人。尤其我看到,中國學者逐漸更加自如地體驗當地文化。
他者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當你評價一個人非常害羞,我的學生說這是一個負面的詞,表示怯懦。我就舉玄奘書中所說,在這個地區如果說害羞,意思是我非常尊重你。所以區域研究、國別研究、語言研究的重要性就在於此!它有助於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和平。
姜鋒:非常感謝Nasim Khan教授,我此前曾說過,玄奘《大唐西域記》是一份很典型的區域國別報告。
*詢問ChatGPT,問完哈佛教授再問肯亞人
楊成:非常感謝Nasim Khan關於玄奘故事的分享,這是他非常擅長的領域,他在犍陀羅藝術史上是世界知名頂級專家。美國在1947年到1953年創建Area Studies(區域學)時提出了跨學科、全覆蓋和文化相對主義三個原則,顯然是接受了人類學家的呼籲。因此理論上,美國將自己與其他民族、其他文明視為平等。但美國最初設定的目標顯然沒有實現。請問顧教授,西方的Area Studies很大程度上更緊密地與權力聯繫在一起,而非為文明互鑒服務,這樣的現象是如何發生的?

主講後,主持人顧文俊請四位學者用不同語言翻譯「美美與共」16字,圖為顧力行用英文翻譯,姜鋒用德文,納西姆·汗用烏爾都語,楊成用俄語與吉爾吉斯語
Steve J.Kulich:我畢業於漢學研究,中國研究、日本研究是我的主業,我也做跨中美德文化的研究。我涉獵領域較多,最早做科學研究,後做亞洲研究,接著是跨文化研究和人類學研究。區域國別研究,從跨文化的角度看有兩個需求。首先必須了解每個國家區域研究都服務於該國政府的政治意識形態,因為資金都來源於政府。所以當學習了中國學來到中國後,我意識到自己有點問題,因為我的研究應該是中國想要什麼,而不是美國想要聽什麼。我不想通過美國角度學習中國,我希望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當我用ChatGPT的時候,最早會關注哈佛教授或者斯坦福教授會如何教這個問題。現在我會問肯亞的學生、老師如何說這個事,奈及利亞如何看待此事,巴基斯坦的人碰到這個問題是何態度,讓ChatGPT幫助我跳出自己的思維框架來考慮問題。我們希望建立全球的互動範式。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說,中國跨國企業在「一帶一路」中的作為等,都是我們在研究的內容。
回到今天的主題——文明互鑒,每一種文化都有非常有價值的角度。我從捷克移民到德國,38年前與德國人結婚,每一個人都需要了解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觀點。一個好詞在另一種文化里,可能被翻譯成非常淺薄的意思,如果有更多的眼睛觀察,那這個信息就更加全面,更加豐富。所以,「將心比心」「美美與共」非常重要。我們必須了解幾方和各方,這叫做「有意義的相互性」。我們必須分享,不僅僅出於學術考量,而且必須進行所謂的文化謙遜,考慮到互補性。
區域研究太過關注權力,即使所謂的軟實力,也會令其他人和國家害怕。
第二個需求就是進行國別研究,國家內部也要進行多元化對話,這也非常關鍵。
*中國的區域國別學,核心是文明互鑒

美國在1947年到1953年創建Area Studies的初衷與其後實踐不同
楊成:區域國別學不可能和權力毫無關聯,顧力行教授所擔心的在西方比較常見。請教姜會長,我們怎樣才能保證既和國家利益相關,又大力促進文明互鑒,最後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姜鋒:中國區域國別學在設計時就與歐美不同, 所以,沒有用Area Studies,而是用Country and Region Studies。歐美區域學歷史上起源於殖民、擴張和地緣政治對抗的需要,它要了解對方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情況,目地是為了對付對方、統治被殖民國家。中國區域國別學則不同,了解對方是為了更有效交流與合作,文明互鑒是中國的區域國別學的核心內容。中國區域國別學是補課的,我們在全球不斷的互動中發現,我們對很多國家和區域其實並不了解,比如鄰近我們的中亞地區等;對全球南方中的很多國家,我們了解很少。不了解對方如何合作?共同的文明互動、經濟發展或政治互信,都需要知識的基礎。中國的區域國別學本質上是開放而相互促進的。

2023年舉辦的慕尼黑安全會議
前年我去參加慕尼黑安全會議,會上各方大談全球南方的概念。有一場討論,台上坐的是肯亞外長和巴基斯坦前外長,她們說,北方國家都在講全球南方,如果你們只是想教育我們,想告訴我們應該走什麼發展道路的話,那你們就錯了,全球南方的人更關心要喝到乾淨的水,有好的醫療,孩子們要上學,你們能幫我們做到這些嗎?
一位德國女士分享了去非洲的經歷,她很有自我批評意識地說道,非洲人告訴她:你們歐洲人與我們談發展,就是給我們上一堂民主課。中國人與我們談合作,是商量建飛機場、港口、鐵路。你們歐洲人能不能做點具體的?
肯亞前外長有一個觀點讓我印象特別深。她說,現在最擔心的是發達國家搞地緣政治分裂,為了你們的權力鬥爭來爭奪我們全球南方,這是最糟糕的,這是全球南方最不需要的。她的擔憂有道理,慕尼黑會議上,歐美國家就是把全球南方看做與所謂的東方開展地緣政治爭鬥的發碼。
為什麼剛才突然想起這句話?我們在討論全球南方的時候,也是一分為三或者一分為四,設身處地從我們談的對象來考慮問題,這是區域國別研究、區域國別學非常重要的內容。
*全球南方呼聲:不想再做「工具人」

楊成主講時,三位嘉賓聽得全神貫注
楊成:感謝姜會長特別精彩的分享。實際上,「全球南方」國家從來不想被大國分而治之,從來不願只做大國地緣政治的工具,這種意識已經從文化覺醒上升到文化自覺,其背後是不斷增長的主體性。無論是從事區域國別研究還是跨文化交際研究,我們都需要尊重研究對象的主體性,形成多主體之間的對話、合作。當我們將這樣一種問題意識放置到區域國別研究的應用場景時,人類命運共同體就不是一個宏大的目標,而是可以分解成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前不久在中亞舉行的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的成功舉辦足以證明,中國正在為中亞五國提供公共產品而非謀私利,沒有把他們當作工具人,不是讓五國幫助我們對抗美國或者其他被想像的競爭對手。中亞國家前所未有的重視這一機制,高度評價這一機制,最關鍵的點在於他們得到了充分尊重,這恰恰符合了文明對話、文明互鑒的要義——承認彼此主體性,通過跨文化交際架起橋樑,最終形成利益之間的互嵌,在結構性的框架內以不斷強化的合作生成共同身份。
整理: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