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幾天,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新能源車事故。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高速行駛中撞擊隔離帶水泥樁後爆燃,造成車內三名女大學生不幸遇難。根據小米官方4月1日發布的調查報告,事故發生時車輛正處於noa(自動導航輔助駕駛)模式下,車速116km/h。在檢測到前方施工路障後,系統發出減速提示並開始制動,隨後駕駛員接管車輛,但最終仍以97km/h的時速撞向護欄。那麼在這場事故中,到底是技術漏洞還是人為失誤?
我們先從小米su7搭載的noa系統上看!從官方給出的數據顯示,車輛在檢測到施工路障後啟動了減速程序,但施工路段因改道至逆向車道,導致車道線混亂。儘管系統發出警報,但駕駛員接管時剩餘反應時間不足,最終轉向幅度(左轉22度後右轉1度)未能避開障礙。這裡面,小編有兩個疑問,第一,施工場景中臨時路障和改道標識是否被noa準確識別?第二,系統在緊急情況下是否給予駕駛員足夠的接管提示時間?而從相關業內人士給出的解釋,當前l2級輔助駕駛系統對非標道路的適應能力有限,所以此次事故可能暴露小米智駕演算法在複雜場景下的「水土不服」。這樣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技術漏洞?當然,這也只是小編個人的猜測,不具備官方意見。
當然,除了車輛的技術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人為因素,比如駕駛者超速,應對緊急事件的經驗不足。事故車輛在碰撞前時速仍高達97km/h,遠超一般施工路段限速(通常為60-80km/h)。儘管小米強調駕駛員已接管操作,但在如此高速的行駛中已經難以挽回局面。
而在撞擊後,假設有人生還,那麼及時搶救是不是還有希望呢?巧的是碰撞後,事故後車門因斷電無法打開,阻礙救援。而後車輛迅速起火,最終燒毀車頭。雖然小米未直接回應電池問題,但事故場景與新能源車典型電池熱失控特徵高度吻合,這裡小編就不再贅述了,因為已經有太多撞擊著火事件了。值得關注的是,小米在2023年申請了一項「車輛碰撞應急處理系統」專利,旨在通過快速切斷電源降低起火風險,但該技術是否應用於su7尚未明確。
也就是說在此次撞擊事件後,兩個問題,需要後續調查,第一,車門為何打不開,是因為拉手不在常規的位置區么?導致用它的時候,無法及時找到。第二就是上面說的電池撞擊著火的問題了。因為涉及到專業比較強,小編就不做過多解釋了!
所以綜合來看,此次事件,有人為因素也有技術因素。l2級輔助駕駛過度營銷導致越來越多的小夥伴敢於嘗試「新鮮事物」,但就目前來看,很多客觀環境是不具備輔助駕駛的條件。所以就現階段來看,還是要理智的對待駕駛輔助。另外老生常談的兩個問題,為何電池撞擊著火,為何車門斷電後打不開。與其說是給小米su7的警示,還不如說更是給整個新能源汽車的警示,希望主機廠能夠認真對待此次事件,莫讓悲劇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