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數據。
顫顫巍巍好多年的悅達起亞,1月份的銷量1.6萬台,這是一個貧瘠的數據,所有人都認為被邊緣化的韓系車沒有了銷量來源,但事實是,其依然有著穩定的銷量來源。
起亞獲取銷量的核心來源只有一個,那就是利用中國市場低廉的生產能力,出口到海外市場,畢竟作為全球企業,起亞擁有不錯的全球銷量,而且國內多款車型也都是全球車型,出口到海外市場有前景。
大量的合資企業在今天遇到銷量下滑的問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出路只有兩個。
一個是,完全成為中國製造的中國企業、中國產品,中國車在1月份完成了61%的銷量佔比,以絕對、持續的優勢覆蓋合資車。
核心點,是中國車具備價格低、尺寸大、配置豐富、用料更紮實等特點,尤其是在10萬級的工薪階層產品上,全新入局的90後、00後消費者,已經對合資品牌祛魅。
也就是說, 摘下了品牌的光環,用戶對產品的審視是全方位的,合資車想要銷量回溫,就必須要重新鍛造產品,讓其擁有中國車的定價、中國車的產品點。
另一個,要藉助中國優秀的生產能力、低廉的生產成本,進行大規模的出口。
起亞之所以在1月份還能擁有1.6萬的銷量,其實就是在往外「倒騰」車,這也是雪鐵龍、通用用了很久的方式,在中國製造的全球車輛,返銷到海外市場,賺取差價。
我們擁有非常強大的產業鏈優勢、自動化優勢,同時各種成本都要比歐、美、日、韓低很多,這是在製造環節巨大的優勢。
一個地方的生產優勢不僅僅取決於物流、人工成本,還要有強大的設計能力和綜合人才,國內這個超2000萬乘用車的市場,已經是全球最強大的汽車生產基地。
將中國製造的全球車型出口到海外市場,對於很多全球企業來說難度不大,畢竟國內的電動化、智能化只是在國內的需求量大,但海外很多市場想要的還是最基本的用車需求。
本田、豐田、大眾、通用、起亞等這種佔據全球市場擁有龐大銷量的企業,可以通過國內製造的方式,將產品出貨到全球市場,銷量依然不會小。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合資企業對中國市場做出的巨大推動力。
從90年代到現在,國內也就不到40年的乘用車發展歷史,但如今卻已經成為了全球領導者之一,就是因為合資企業在早期孕育出來了供應鏈、人才、設計理念。
這為當時一片空白的汽車工業,帶來了希望的種子。
但目前的市場發展需求、人才儲備以及供應鏈塑造充分說明了國內企業已經不完全需要合資企業,或者說不需要太多的合資企業。
國內的車企已經可以進行自我設計、自我升級,同時國內的營商環境可以自由競爭,即便沒了合資企業,產業的推動也是非常穩定的。
屬於合資車的黃金期已經結束,未來的產業格局,將會是中國車主導的智能化、自動化,這已經是一個客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