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與為陪跑員(大陸車企一年到頭的忙碌,卻被點名批評)
從歐洲,南美洲,東南亞等地區傳來的聲音是:大陸新能源車企為何這幾年會獨佔鰲頭?囂張跋扈!
的確,新能源車的發展是大陸引領,甚至可以說是推動整個工業革命的大進程,然而,即便我們連續九年產銷躍居全球第一,也難掩豐田,本田等傳統巨頭暗中嘲諷與蔑視。
當然,客觀來看,豐田本田的確掉隊了,但除了安全氣囊造假之外,整車製造性能上的出色表現目前還是首屈一指,踏實嚴謹的工業水準,也正是德國日本幾十年攢下的優良傳統。他們或許暫時掉隊,但那嚴謹的製造工藝,就像老樹的根深蒂固,不容小覷。
而我們在這方面差距明顯,一度驕傲外溢,不僅車企的管理層,甚至是董事長,都開始飄飄然不知所以然,把企業,行業帶向了畸形。
如果只看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數據,確實可以誇讚一下,分別完成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31.6%。
但數據的背後,怪像頻出,讓經濟日報都開始看不慣,毫不留情的批評了!
比如我們的新能源發展不能只看量要看質,整個利潤加起來還不如豐田的十分之一。市場地位不牢固,價格話語權不夠,定價權不夠,出現這種現象就是遍地開花的車企太多,不集中,很多品牌型號壓根沒有多少銷量,導致無法攤薄成本,實現利潤率。比如本田思域,豐田卡羅拉,軒逸,速騰,海鷗,賓士c級等,都能實現高利潤!原因就是銷量大!這也就導致大陸車企里比亞迪,理想才能賺錢,而蔚來,小鵬這類就很難有利潤。
即便賽力斯,去年也虧損二三十億。既然沒有規模效應,那就更不能輕易造太多車型,除了內卷,別無好處。一個還沒有站穩腳跟的轎車,立馬又搞suv,又搞越野,除了燒錢,還有什麼核心優勢?或許小米su7就是悟透了這點,開始精簡顏色,有做爆款思維。所以,單一車型,單一品牌沒有規模效應,最終是浮腫,企業是要破產是要倒閉是要瘦身的!
另外一個怪像就是誇大陳述,如果把幾十萬元的車,非要說「500萬元以內最好」「1000萬元以內最好」,那就同樣可以把一千塊錢的手機,說成十萬以內最好。這種表達,不僅刺耳而且躥味,一款本可以靠低調,硬實力。好口碑宣傳,卻偏偏用口水戰,在市場里噴洒。這種持續一年多的狠話,大話連篇,應該停止休息了!長安董事長朱榮華也強調過類似現象,開始一段火辣噴的發言,引起討論。
好一出現代版的「賣油郎獨佔花魁」,技術講解成了夸夸其談的大舞台,滿耳朵都是「遙遙領先」「無敵於天下」。價格戰引發的口水戰,從年頭打到年尾,比春節的鞭炮還熱鬧。
流量就是爹,為了吸睛引流,造車新貴們一個個都變成了說書先生,大話連篇,狠話不斷。競爭壓力是大,可這誇大其詞的營銷,簡直是把行業生態當成兒戲,玩火自焚,反噬起來可不是鬧著玩的。
這些怪像,猶如小孩兒辦家家酒,一邊是利潤微薄,品牌散亂,規模效應全無;另一邊是誇大其詞,把小車誇成了豪華戰車。如果持續下去,很容易自我陶醉,也許不久,豐田本田大眾又靠實力與利潤,再次碾壓比亞迪,華為。也許不久,英偉達聯合小米,低調研發,又像手機一樣,拿下全球前三,所以,要像雷軍一樣,低調,踏實,不誇誇奇談!才是正常的企業家形象!或許我們接下來很少聽到余承東的1000萬以內最好的suv,以及遙遙領先的吶喊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