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德國日本的汽車工業,占其整體經濟中的比重來看,汽車產業是有成為經濟新引擎的潛力的。
但是汽車產業與房地產又有所不同。
1)首先,汽車是一個大件消耗品,從購買下地的那一天起,價值與價格都是傾向於貶值的,只有手頭寬裕了,要改善生活時,汽車才會成為一個選項。
而房地產不一樣,房子不但具有居住屬性,更是一個固定資產,在過去很長的時間內,房子都是一直在升值的,所以很多家庭買來第一套自有住房,還會想辦法買第二套第三套,以求跑贏通脹。
但極少有家庭,會想盡一切辦法不斷買汽車,絕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輛家庭用車。
2)其次,汽車就是一個工業化生產的產品,其售價會隨著技術的進步,產業鏈規模的擴大而不斷降低,市場經濟的屬性更強一些。
而房子涉及到城市規劃,土地供應,財稅繳納等,而最關鍵的土地供應看似是土拍競爭,其實是獨家壟斷的,所以很多時候市場經濟調控的手,在房地產市場會失靈。
市場經濟調控失靈,這就會造成一個很嚴重的後果:實際價值與名義價值不匹配。
怎麼理解這個不匹配?
舉個例子:日本上世紀房地產最瘋狂的時候,賣掉整個東京的地產,就能夠買下美國,這就是名義價值。 但我們都知道東京的地產實際價值遠遠不值。
所以房地產的經濟支撐作用,只能限定在一定的時期內,一定的地域內。
3)第三個,所有產業的增長都會有瓶頸,房地產是這樣,汽車工業也是這樣。
但房地產局現在一國的領土內,外資是很難染指的,所謂的市場競爭,都是經過房企精心計算過的,可以空手套白狼(國內開發商的典型運作模式),也可以卷錢留下爛尾樓。
而汽車工業成為經濟支柱,則一定要具有極強的產品力,需要長時間的技術積累與品牌積累,德國日本汽車工業能有今天的全球地位,無不是經過了近百年的積累。
而國內的汽車工業能有今天的優勢,僅僅是因為搭上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東風。
並且在2023年,中國的汽車出口量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了全球第一,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汽車工業就成了。
4)關於中國新能源汽車工業,我有一個觀點在知乎上飽受批評:當下的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大而不強。
為什麼我要這麼說?
首先,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政策催生的結果。
無論是國家的直接補貼,還是各個大城市的牌照政策傾斜,又或者是各個地方政府對待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積極態度,都給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優渥的土壤。
所以,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今天的優勢,並不是完全由全球化市場競爭的結果。
其次,我國全球第一的汽車消費市場足夠的包容,所以,某些單純以資本驅動,但並不盈利,且看不到盈利預期的新能源車企仍然能夠生存。
一個產業是否有優勢?盈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根據公開披露的數據,2023年上半財年,國內前十的車企盈利總數據約370億人民幣,而豐田的數據(2023年4月至9月)為盈利1250億人民幣。
再次,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成本,相對於傳統燃油車仍然偏高。
具體的表現就是,同級別的新能源車售價要高於同級別的燃油車。儘管秦plus dmi,五菱星光插混,長安啟元A05插混都做到了九萬元起售,但真正消費者看得上的主銷版本都是超十萬的。並且這種售價幾乎是沒錢賺。
但某些合資品牌,比如卡羅拉、軒逸、朗逸,就可以直接干到九萬人民幣還有錢賺,市場銷量已經證明了消費者的錢包是很實誠的。
5)再然後,2023年中國汽車工業最大的閃光點,就是比亞迪完成了300萬輛的年銷目標,這一成績絕大多數是在國內市場取得的。
但最值得稱讚的是,奇瑞汽車190多萬的總銷量中,有接近一半銷量是出口。
在全球市場,燃油車仍然是主流,全球銷量前三可能仍然是豐田大眾現代。
一個產業,如果不能走出去在全球市場賺錢,想要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不可能。
而在全球市場,仍然面臨著新能源技術的路線之爭,日韓雖然也在向電動化轉型,但其新能源產業的根基是氫能源,美國除了特斯拉堅定的走純電動,其他老牌車企的新能源路線並不明確,歐洲是汽車的發源地,當然有他們自己的想法,他們主推混合燃料。
所以,我們國家的汽車工業要想真正發展壯大,必須要快速樹立成本優勢,就像光伏太陽能板一樣,在絕對的成本優勢下,市場競爭他們搞不過,最終的手段,可能就是政治手腕(反傾銷反壟斷之類的)。
綜上,我國汽車產業要成為經濟的新引擎,仍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