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每個父母都想努力成為好家長。
而這個「好」的標準又因人而異。
有的家長可能認為,對孩子大包大攬不讓孩子吃苦受累就是好家長;
反之,也有家長認為讓孩子吃苦受累鍛煉孩子有擔當是好家長;
有的家長可能認為,陪伴孩子學習、做作業,讓孩子面對煩累的作業不要孤軍作戰是好家長。反之,也有家長認為不陪伴孩子學習和做作業,讓其學會獨立自主才是好家長;
有的家長認為放手讓孩子經風雨見世面是好家長。反之,有的家長認為讓孩子安全不受風吹雨打才是好家長。
想要努力成為好家長的我們究竟怎麼做才是真正的好?我們努力成為好家長,有沒有忽略了什麼卻渾然不覺呢?
在這裡,我們分享7個原則:
1
我們不讓孩子經歷風險
我們生活在一個危機四伏的世界中。「安全第一」 的原則讓我們生活在失去孩子的恐懼中,所以我們盡全力去保護他們。儘管這是作為家長的義務,但是這種行為存在負面影響。
歐洲心理學家發現,如果一個孩子沒有「摔倒」的經歷,在成年後更容易患上恐懼症。
事實上,孩子們需要經歷挫折以完善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正如如果沒有經歷過分手,一個人很難獲得感情上的成熟一樣。
如果家長讓孩子完全避開任何風險,那麼孩子將會成為一個傲慢自大的人,而不是一個好的領導者。
2
我們的幫助來得太快
由於家長的過分幫助和指導,如今這一代青少年缺乏一些必備的生活技能。當我們給予孩子過多指導,就剝奪了他們自己經歷重重困難找到解決方法的珍貴體驗。
也就是說,這種做法讓孩子缺少了一種必要的鍛煉和經歷,這使他們逐漸遠離成為一個出色的領導者。
漸漸地,孩子習慣了在面對困難時等待他人的救助。
但在成人世界中,事情並不總是這麼美好。換言之,這種做法削弱了孩子的競爭力。
3
我們過分讚美孩子
我們往往鼓勵孩子做個自信的人,這種思潮的流行已久。在19世紀80年代,這種思潮出現在學校教育體系中。
當孩子加入一個小小的棒球隊,你可以發現他們每個人都是贏家。人們似乎自然而然地認為,這種做法將極大地鼓勵孩子,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
但調查研究表明,這種做法事與願違。
孩子們往往會觀察到,除了父母以外,不再有人表揚他們。這時,他們就會質疑父母說話的客觀性。
漸漸地,他們學會了說謊、言過其實、粉飾太平——這一切的發生都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面對過真正的現實。
4
我們將愛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
孩子未必需要每分每秒都在被愛。孩子也許能夠從失望中恢復過來,但他們未必能夠抵抗溺愛的負面影響。
所以大膽地對他們說「不」,讓他們為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努力。作為家長,我們傾向於在獎勵孩子的時候滿足他們的所有需求。
當家裡有多個孩子的時候,我們甚至會感覺只表揚一個而忽略其他是件不公平的事情。但這是不對的。
下次,千萬要記得別告訴他們在考試中取得高分的獎勵是去商場瘋狂購物。如果你和孩子的關係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孩子將會不習慣「沒有物質」的愛。
5
我們不向孩子分享自己過去的錯誤
健康成長的孩子正展開雙翼擁抱世界。作為成人,父母必須引領他們,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能夠在所有方面無微不至。
因此,和他們分享你在他們那個年紀犯過的錯誤能夠幫助他們在類似的情景做出正確的選擇(避免吸煙、喝酒、吸毒等「負面課程")。
同樣,孩子必須學會承擔責任,尤其是在他們做錯事的時候。告訴他們你在面對相同情景時的感受,告訴他們你從這些事情中學到了什麼。
6
我們錯誤地將聰明、
有天賦和有影響力當作成熟
「聰明」「有天賦」或「有影響力」是人們常用的對於成熟度的判斷標準,因此,家長們往往認為聰明的孩子是足夠成熟的。
這是不正確的。
智商高的孩子,不能說不聰明,但是他們未必成熟。
7
我們沒有以身作則
作為家長,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模範是我們的責任。為了讓孩子獨立、誠實、有愛心,我們就必須做到這些。
作為家裡的領導者,我們可以先從「說到做到」開始。同時,也要特別注意細節——孩子們絕對會注意到這些。
如果你不「抄近路」,那麼孩子們也會知道他們不可以這麼做。
下一期我們再相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