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玩的孩子更聰明嗎?
因為愛玩的孩子不會害怕,試錯機會多,經歷也就越多。
只有貪玩的孩子,願意不懼一切地試錯。孩子想要嘗試和探索的許多事情,都是存在風險的,關鍵要看孩子是否能承擔得起這個風險。
很多探索都存在著風險,家長權衡一下,能夠承擔的風險,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就算受一點小傷又能怎樣?
跟「我不行」這種持續的挫敗感相比,那點傷真的不算什麼。
西方國家家裡的桌椅邊角是不包的,娃撞過一兩次後,知道厲害,就會避讓。
孩子擁有更多的經歷的前提——頑皮
環境可以塑造聰明的大腦。即使資質一樣的孩子,在不一樣的養成環境,大腦發育的結果完全不一樣!
靈活的思維方式,其實就是大腦神經鏈接的發達程度。
如果這也不讓試,那也不讓碰,取代孩子去完成本該由孩子自己去完成的事,過度溺愛,這是取消或代替娃應有的成長過程。
貪玩可以刺激孩子智力的發展,促進大腦發育。
貪玩,有助於孩子智力發展,不同的遊戲對孩子各個方面的技能也有很大幫助。
玩耍的過程,既滿足了孩子們的慾望,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在和他人玩耍時,孩子們也能慢慢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合作等。
而且,貪玩的孩子一般都是樂觀開朗、有幽默感、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勇敢的,這樣的孩子具有強烈的自我發展傾向。
會玩是學問,怎樣讓孩子玩好呢?
快樂是主導力
玩的內容要充滿歡樂,不管是參加「興趣班」,還是讓孩子與其他小夥伴打鬧,孩子在其中一定要感受到快樂。
主動是前提
孩子要主動參與,可以讓孩子接觸不同的活動。
比如鋼琴、舞蹈、戶外運動等等,一定要孩子有興趣參與其中。
時間靈活
沒有時間限制,玩就是隨興,可以隨時開始、隨時結束。
不以學習為目的去玩
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不要為了學會什麼而去玩,不然就喪失了遊戲的本質,孩子會在遊戲中自然而然學會一些東西。
控制勝負欲
不要在意輸贏,一定要分出「勝負」的活動就不是遊戲了。
夥伴的參與
玩的活動一定要有同伴的參與,孩子喜歡和孩子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