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這是人生的終極命題。
世界文學史上,無數作家為此寫下佳作,探尋人生的意義,表達自己的看法。
其中,有三隻動物格外打動人心。
一隻是余華筆下的牛。
它老邁,衰頹,被命運的苦難一重重碾壓,毫無翻身之力,依然認認真真過好每一天。
一隻是馬爾克斯筆下的雞。
它被養在窮人的家裡,連吃飽都無法保證。但只要前方還有比賽,它就時刻準備去參加。
第三隻是王小波筆下的豬。
它生在豬圈之中,已經被安排好角色,卻不願認命,寧可逃出去做一隻食不果腹的野豬。
三種動物,三種活法。
當你讀懂了它們,也就真正懂得了活著的意義。

1
余華的牛:
活著,是生命賦予的責任
《活著》,是余華的代表作。
書中的主人公福貴,是個地主家庭的少爺。
他從出生起享受著錦衣玉食,長大後又流連於青樓和賭坊。
福貴每日縱情聲色,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未來將淪落到與牛相伴終老。
直到這一天,他一夜豪賭,不知不覺就輸光了全部家產。
父親被他的荒唐行徑活活氣死,一家人被迫搬到破茅屋,靠挖野菜糊口。
從雲端跌下泥濘,福貴才懂得了生活的沉重。
他低聲下氣租了五畝地,學著辛苦耕種,每天從早忙到晚,才總算養活了家人。
可天有不測風雲,母親得了重病。
福貴去城裡請大夫,又被國民黨軍隊抓了壯丁。
等他好不容易回到家,才知道母親早就死去,女兒也因一場病變得又聾又啞。
好在一家人又能團聚,福貴也安下心踏實過日子。
可沒過幾年,懂事能幹的兒子在一場獻血中,被抽干血當場慘死。
女兒好不容易長大成人,嫁了個體貼的丈夫,才過了幾天舒心日子,又難產而死,只留下襁褓中的嬰兒。
妻子原本就纏綿病榻多年,受不了重重打擊,也撒手人寰。
女婿、外孫也在不久後,因意外先後身亡。
本該子孫繞膝的年齡,卻只剩下孑然一身。
此時的福貴,已經苦得連嘆息都發不出來了。
可生命沒到盡頭,日子就要繼續。
這一天福貴終於攢夠錢,打算買頭牛,來幫助老邁的自己耕地。
卻沒料到,他剛到集市,就碰見一頭正在流淚的老牛。
原來這頭牛累死累活替人幹了一輩子的活。
如今它老了,力氣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肉。
看著老牛的眼淚,福貴不由聯想起自己的人生,一樣曾經奮力掙扎,一樣落得晚景凄涼。
他不顧旁人勸阻,傾其所有買下了老牛。
此後的日子,一人一牛彼此作伴,慢悠悠地耕地,慢悠悠地生活。
每一天都很是辛苦,可每一天他們都在認認真真地活著。
《活著》的序言中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幸福與苦難,只是途中必經的風景;團聚與別離,也不過是歲月自帶的刻痕。
過去已經無法改變,與其悲傷和後悔,不如坦坦蕩蕩允許一切發生。
未來的一切還沒發生,與其擔憂和畏懼,不如放鬆心情過好現在。
作家李曉毅說,人生的每個瞬間都值得你全力經營,用心體味。
只要我們曾認認真真活過,就是好好履行了生命交付的責任。

2
馬爾克斯的雞:
給自己希望,然後熬過一切絕望
雞的意象,取自馬爾克斯最喜歡的小說《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
書中的主人公,是個勇敢而正直的軍人。
他年輕時為保衛共和國而戰,二十歲時就因戰功被封為上校。
他曾經獨自押送大批錢款上交,沒有一絲一毫的截留。
在他和戰友們的英勇奮戰下,戰爭取得了勝利。
上校高興地退役回家,娶妻生子,卻悲哀地發現,這場勝利沒給人們帶來任何好處。
他生活的小鎮一直貧窮落後,讓所有人絕望。
上校作為退役軍人,按規定應該享受退伍金。
他認認真真向上面遞交了申請,每周都滿懷期待地去郵局,卻從沒收到一次「申請通過」的回信。
幾十年過去了,上校的許多戰友都在等待回信的過程中死去了。
負責此事的官員也換了一茬又一茬,退伍金的事情已經越來越渺茫。
上校還在苦苦等待。
可隨著歲月流逝,他和妻子的年齡越來越大,身體越來越差,日子也愈發艱難。
小鎮也越來越暗潮洶湧,表面平靜下,不滿於現狀的人們在暗地裡散播傳單。
七十多歲時,上校遭遇了沉重的打擊——他的兒子在鬥雞場上散發秘密傳單,被警察亂槍打死。
上校無力改變悲劇,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餵養兒子留下的鬥雞,然後完成兒子想參加的鬥雞比賽。
可此時距離比賽還有好幾個月,他家日子原本就過得捉襟見肘,常常斷頓。
為了給鬥雞買飼料,也為了給自己夫妻糊口,上校不得不想辦法變賣家裡僅剩的器物。
然而這些東西都很舊了,在鎮上根本賣不出去。
絕望之下,妻子提出要把鬥雞賣掉。
鎮上的奸商也趁機提出,可以收購鬥雞。
一邊是連自己都養活不起的不堪現實,一邊是拿到錢就能馬上改善生活的誘惑。
上校猶豫了,他甚至一度接受了奸商的定金。
鎮上的小夥子們,卻不同意上校放棄兒子的遺念。
他們自發眾籌送來玉米,這些玉米不但足夠雞吃,還有餘量留給上校和妻子。
他們還主動把雞帶到鬥雞場上參加訓練。
看著這隻雞從一開始兩腿微微發抖,到一次次擊退對手,站得穩如泰山。
聽著訓練場上,傳來小鎮人久違的歡笑,上校最終做出了決定。
他要把雞留下,一直養到參加比賽。
故事的結尾,是妻子絕望地提出質疑:「那這些天我們吃什麼?」
上校的思路,是前所未有的清晰。他鏗鏘有力地回答:「吃屎!」
多麼荒誕的結局。
但笑出淚的文字下,又何嘗不是一種高級的人生智慧。
人這一生,總會有問題層出不窮,總會有苦難超出預計。
也許是為了升職加薪瘋狂內卷,剛看到點事業的起色,卻被AI取代了崗位。
也許是人到中年,背負房貸車貸已經苦不堪言,父母衰老的速度又超出預計。
苦難已經無法更改,前方看去全是黑暗。
可在你感到絕望的時候,不妨也像書中的上校那般,給自己找一隻「鬥雞」。
它可以是期待了很久的小願望,也可以是猶豫了很久的新嘗試,或者是堅持了很久的執念。
哪怕這歡喜十分微小,哪怕距離成功還渺茫。
可人只要有了方向,就有力量和勇氣熬過一切絕望。

3
王小波的豬:
人生最高級的意義,是好好做自己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是王小波最著名的雜文。
文章的取材,是他知青時期下鄉插隊養豬的經歷。
那是個特殊的年代,人人都要在劃定的框框里規行矩步。
豬也被強行分成了種豬、肉豬、母豬,被驅趕著完成各自的職責,即使百般不願,也無力反抗。
然而有一頭黑豬是例外。
它被安排成肉豬,卻拒絕長肉,總是保持一副精瘦的體態。
這帶給它很大的優勢,它可以在閑暇時一躍而上房頂,躺在乾爽的高處懶洋洋曬太陽。
它也可以在興緻來時,矯健地跳出擁擠骯髒的集體豬圈,跑進村寨勾搭村民家養的母豬。
村民們罵它不正經,領導們對它深惡痛絕。
王小波卻很是欣賞它的特立獨行,還尊稱它為「豬兄」.
然而這一天,這頭黑豬捅了個大婁子。
當時的村民被組織在一起,以汽笛為信號,一起下地幹活,一齊收工回家。
這隻豬不知怎麼學會模仿汽笛聲,總在收工的一個半小時前大聲模仿。
村民們巴不得少幹活,早點聞笛收工。
領導們怒不可遏,他們專門開了個會,決定要捕殺這頭豬。
幾十個人將黑豬團團圍住,前有手槍阻截,後有火槍壓陣。
生死危機面前,黑豬卻全然不懼。
它冷靜地躲在手槍和火槍的連線上,絕不偏移。
持槍雙方都害怕自己開槍誤傷對面,只能放棄火力壓制,純靠人力堵截。
黑豬從容地兜著圈子,幾圈下來居然找到一個缺口,便頭也不回地沖了出去。
很久以後,王小波在野地里又遇見這頭黑豬。
此時它已經長出了獠牙,這意味著它徹底擺脫了被圈禁和被擺布的命運。
這是一段屬於豬的傳奇,可也映射了多少人的渴望。
生在世間,人人都被社會賦予了角色,人人被綁縛著無盡的枷鎖。
既有根深蒂固的家庭觀念,也有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還有莫名風行的各種潮流,以及隱形卻頑固的社會時鐘。
人人被社會裹挾著一路前行,滿心不甘又無處可逃,只能在無休止的精神內耗里苦苦掙扎。
卻忘記了作為有尊嚴的智慧個體,獨立思考和自由選擇原本是與生俱來的權利,也是活著的義務。
如果活著總是被規矩束縛,那不妨做一頭特立獨行的豬。
不盲從他人,不屈從世界,不委屈自己,不放棄追求。
耐心傾聽內心的聲音,堅定走向真正渴望的方向。
王小波說:「我們沒辦法決定怎麼生怎麼死,卻可以決定怎麼愛怎麼活。」
把每一天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這就是人生最快意的活法。
▽
周國平說,在人世間的一切責任中,最根本的責任是真正成為你自己,活出你獨特的個性和價值來。
即使因生存的壓力委曲求全,也不要忘記出發的初心。
即使在世俗的牽制下被迫和光同塵,也千萬不能磨滅了本性
活著,是一件沉重而嚴肅的事情。
它意味著人需要在苦難中忍耐,在絕望中等待,在世俗的喧囂中保持獨立思考,然後堅守自我。
但只要你把每一天都用來成全自己,只要你勇敢地為自己活過,人生便從此有了意義。
點個贊吧,往後餘生,請大膽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