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杭高教育集團夏衍中學舉行了高一高二家長會,一樓大廳的幾幅易拉寶,吸引了不少經過的家長停留,有的家長邊看嘴裡邊小聲嘀咕:「這不就是我常說的……」。
一位羞澀的爸爸趁經過的人不多,半蹲著拍下了易拉寶上的話。
湊近一看,易拉寶上寫的分別是孩子最不想聽到爸爸媽媽對他們話的話,和想從爸爸媽媽那兒聽到的話。這些話,都是學校心理輔導站從全校800多名學生中搜集來的真實想法。
心理站老師特地趕在家長會之前整理出最具代表性的話進行展出。在「不想聽」列表下,有這些話,請你看看你有沒有「中槍」:
而下面這些話,是孩子想聽的:
還有師生間最想聽的話和不想聽的話:
學校心理老師薛賽男說:「在期中考試前,我在高一、高二每個班都上了一節緩解考試焦慮的心理課,在課上和他們交流了會造成考試焦慮的因素。有不少學生都提到,其實自己害怕的不是考試,而是考試之後的家長會,害怕家長對他們不滿意,說出那些會傷害他們的話。」
「平時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我也總是能聽到不少對父母的抱怨。比如有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來找我,說因為表現不好,媽媽對他說了一句『早知道就讓你跟爸爸了』,給他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陰影;還有的家長在疫情期間看到孩子整天拿著手機就破口大罵,但是孩子只是在上網課。我理解家長也常常頭疼,不明白為什麼孩子長大了,卻一回家就關起房門,不願意和自己交流。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做這樣一件事,告訴家長應該怎樣更好更孩子溝通,互相理解。」
11月12日,學校心理站發起「一句話的光,一句話的傷」活動,通過各班心理委員,搜集班裡同學想從親子間、師生間、同學間最想聽到的話和最不想聽到的話。同時,學校也通過公眾號向學生、老師、家長都發放電子問卷,邀請更多人參與進來。
其中同學們感觸最深的,就是親子間的部分。回收上來的問卷上,也記錄了很多曾激勵同學的「光」,和影響過他們的「傷」。
薛老師說,在親子間最不想聽到的話中,提及頻率最高就是被和別人家孩子做比較。
「從同學們反饋的情況看,確實大家都很不喜歡家長提別人家孩子,這算是一個孩子心中的『雷區』。」
其次,手機也是一個容易「暴雷」的點。不少有關成績下滑、近視的爭論,都從手機而起。
薛老師解釋,學校住校生的佔比十分大,平時孩子在學校,家長不太能掌握孩子情況。有時候周末回家,又看到孩子在玩手機,就會一下子冒火,甚至會以此懷疑孩子在校的狀態也是如此。孩子也會很委屈,覺得自己不被信任。
不過,在最想聽到的話中,也有不少溫暖的話語。比如「累了吧,媽媽給你做了最愛吃的……「,」周五來接你!」
薛老師說:「很多孩子家裡住得遠,周五放學後自己回家要坐一兩個小時的公交。所以聽到家長說周五來接你,他們是非常高興的。雖然他們已經上高中,但是這種有家長來接的快樂還是很純真的。放學的路上,也是很好的親情溝通契機。」
比如學校高一(三)班吳雙同學的爸爸,就經常會來接孩子放學。放學路上,他總會問兒子:有什麼願意和爸爸分享的,孩子也很樂意和他說說。
上周放學後,吳雙直接去醫院拔牙,爸爸則從醫院接他回家。即便嘴腫得說不了話,吳雙也要拿過爸爸的手機打字,然後用語音播放出來,迫不及待和爸爸分享在這周在學校里發生的新鮮事。
薛老師說:「孩子在慢慢長大,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成為讓孩子信任的家長,我們需要耐心一些,慢慢學習,讓照進孩子心中的光多一些,傷痕少一些。」
通訊員 仇英婷
(作者:記者 張宇璐 編輯:吳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