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兒童糖尿病,吃出來的病能再吃回去嗎

2020年11月23日13:04:03 育兒 1324

糖尿病經常被人們稱為「富貴病」,不當飲食或吃得太好常會誘發糖尿病。近年來,隨著小胖墩兒的增多,2型糖尿病患兒呈現出增加趨勢,加強防治刻不容緩。專家表示,營養治療作為糖尿病綜合防治手段之一,意義重大。

太胖太瘦都可能營養不良

儘管一些家長已經意識到肥胖會導致很多相關問題,如早熟、高血壓甚至糖尿病,但仍忍不住飲食上「紅燒油炸鹵燉」「零食飲料奶茶」,變著花樣投食餵養。

「大多數肥胖兒童膳食中往往包含過多高脂肪、高能量的動物性食物,尤其是高飽和脂肪和精製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攝入比例過高。與此同時,卻面臨著膳食纖維以及維生素、礦物質攝入不足問題,我們稱之為『富裕下的隱性飢餓』。」中國營養學會糖尿病營養分會副主任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張片紅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大多數兒童往往由於過早餵食固體食物、過度餵養、過度保護,造成能量過剩,而不產能量的微量營養素可能攝入不足。

「啥?孩子胖還營養不良?」很多家長本以為孩子吃得「白白胖胖」,能增強疾病抵抗力,卻忽略了過度肥胖的潛在風險。

中國營養學會糖尿病營養分會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葛聲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廣義上講營養不良包括營養不足和營養過剩,能量及各種營養素攝入不足、吸收不良或過度損耗營養素等,都會導致營養不足,由於暴食暴飲或過度攝入能量營養素而造成的營養過剩也劃為營養不良之列。

相對於小胖墩兒,還有的孩子偏食,挑食,無食慾,長此以往出現身形消瘦、矮小、頭髮乾燥易脫落、體弱乏力、萎靡不振等癥狀。有的1型糖尿病患兒家長心存疑問:是不是孩子營養不夠,造成免疫力下降才誘發了糖尿病?

「一般來說營養不良不會導致1型糖尿病,無論是成年人還是青少年。」中國營養學會糖尿病營養分會委員、江蘇省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馬向華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

馬向華說,1型糖尿病是一種急性臨床表現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發病原因主要是由遺傳、環境和自身免疫相互作用發生的β細胞選擇性破壞,其特點為β細胞高度衰竭繼發胰島素抵抗。

咋吃才能保健康

無論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還是微量營養素營養不良都可能削弱身體的正常功能,導致相關疾病發生。娃兒怎麼吃才能健康不生病呢?

深圳市龍華區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劉曉軍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兒童科學飲食應該遵循中國營養學會制定的《學齡前兒童膳食指南》和《學齡兒童膳食指南》,做到合理膳食,健康成長。

規律進餐,培養良好飲食習慣。學齡前兒童每天應安排早、中、晚3次正餐和2次加餐,學齡兒童一日三餐時間應相對固定。每天吃早餐,並且營養要充足,午餐和晚餐要做到營養均衡,量適宜,少在外就餐。要清淡飲食,不宜過咸、油膩和辛辣。要少吃含高能量、高脂肪或高糖的快餐,這些食物經常吃可增加發生超重和肥胖等慢性病的風險。

合理選擇零食,每天飲奶,足量喝水,不喝含糖飲料。零食宜多選用營養密度高的食物如乳製品、水果、蛋類及堅果類等,不宜選用能量密度高的食品如油炸食品、膨化食品。奶及奶製品中鈣含量豐富且吸收率高,是兒童鈣的最佳來源。每天飲用300毫升奶或相當量奶製品,可保證兒童鈣攝入量達到適宜水平,有利於骨骼健康。充足飲水,首選白開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經常大量飲用含糖飲料會增加發生齲齒和超重肥胖的風險。

不偏食節食,不暴飲暴食,保持適宜體重增長。兒童偏食、挑食和過度節食會影響營養素的攝入,容易出現營養不良。暴飲暴食會在短時間內攝入過多的食物,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及超重肥胖的風險,不僅影響兒童的健康,更容易延續到成年期,增加慢性病的危險。

經常戶外活動,保障健康生長。應每天活動1小時以上,儘可能減少久坐少動和視屏時間,開展多樣化的身體活動。增加戶外活動可以有效減緩近視的發生和發展,充足、規律和多樣的身體活動可強健骨骼和肌肉,提高心肺功能,降低慢性病的發病風險。

「糖寶」這樣吃營養又控糖

「零食不能吃,甜食更不能吃。到底啥能吃,啥不能吃?」很多家長都會發愁「糖寶」(糖尿病患兒)吃飯難問題。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楊勤兵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糖尿病患兒首先應養成定時定量進餐的習慣,避免過度飢餓和暴飲暴食,最好能夠適當分餐。其次應注意食物的選擇和搭配。

主食攝入不應過多,所提供的能量應佔全天需要的一半左右。主食應來源豐富,這樣有利於血糖控制和營養素的互補作用。注意避免糖果、白砂糖等糖類攝入。

建議每餐都有一到兩種蔬菜,以葉類蔬菜為主。蔬菜是維生素、礦物質尤其是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也有利於血糖控制。進餐時先吃一些蔬菜和肉類,然後再吃主食,這樣更有利於血糖平穩。

保證每日優質蛋白攝入,如肉、蛋、奶類和豆製品,但要避免攝入過多富含脂肪的肥肉和內臟類食物建議每周吃2至4次魚,尤其多選擇深海魚類。奶類作為鈣的豐富來源建議每天飲用。豆製品也可為人體提供優質蛋白,豆漿可以作為加餐的食物選擇。

水果不可一次吃得太多。對於血糖控制不佳的患兒應控制水果和脂肪攝入,可選擇少量含糖量較低的水果作為分餐,但是應與正餐間隔超過兩小時左右。以清淡少油為宜,避免油炸和過多堅果類食物。

楊勤兵提醒家長,1型糖尿病患兒應儘早開展營養治療,定期(至少每年)隨訪;醫務人員應為患兒和家人提供與其年齡相符的培訓與指導,包括食物選擇、烹調方式、進餐習慣、運動方式等;家庭參與是優化整個童年和青春期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環節。

糖尿病患兒日常如何護理

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內分泌科的葉雪主治醫師表示,兒童糖尿病治療需綜合進行,飲食、運動、藥物、監測和糖尿病教育五個方面在患兒日常護理中缺一不可。

首先,飲食上注意營養,控制總熱量,保證兒童正常生長發育。

其次,運動上,可以提高周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血脂和血液粘稠度,增強體質,改善心、肺功能,有利於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預防和控制。運動要遵循適量、經常性、個體化原則,防止運動後低血糖。比較合適的是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慢跑、快走、騎車、游泳等。須注意的是,當胰島素不足而血糖升高時,鍛煉可能進一步升高血糖,誘發酮症酸中毒發生,因此,尿酮體陽性時不能活動,低血糖時也不能進行運動。

第三,藥物治療上應嚴格遵醫囑進行。一般在臨床上,1型糖尿病的治療用藥就是胰島素,可以選擇每日多次皮下注射或者選擇胰島素泵,胰島素的適應症包括1型糖尿病,需短期強化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以及不能採用口服降糖葯治療或肝腎功能損害的非1型糖尿病患兒。對10歲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平穩、肝酶正常時可以選擇二甲雙胍治療。

第四,日常監測方面,血糖平穩時每日測3-4次 (包括早餐前),周末時每日8次,以調整胰島素用量。此外,以下情況也需要加測血糖:出現低血糖癥狀或懷疑低血糖時,劇烈運動前後,嘗試新的飲食或不能規律進餐時,突然的情緒激動,患其他急性疾病時,如感染、嘔吐、腹瀉等。糖尿病的監測還包括每3個月1次查糖化血紅蛋白、肝腎功能、胰島素C肽,每年1次遠期併發症監測,主要包括眼底、腎臟損傷指標、誘發電位等。

第五,在糖尿病教育上,家長和孩子需要學習糖尿病相關知識,掌握低血糖及高血糖的處理方法。對糖尿病知識了解得越多,孩子血糖控制會越平穩。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記者/龐建新

編輯/孫燕穎

監製/何永鵬 田珍祥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親子家庭日 樂趣享習俗 - 天天要聞

親子家庭日 樂趣享習俗

5月24日,小女孩在展示製作好的手工龍舟。 當日,中鐵建工青島上合大廈項目部舉行「童心同行 粽享端午」親子家庭日活動,邀請職工家屬及子女一起包粽子、做龍舟,開展互動趣味遊戲,了解中華傳統習....
我以為是媽媽讓教官打我的,13歲女孩這句話,狠狠打了誰的臉? - 天天要聞

我以為是媽媽讓教官打我的,13歲女孩這句話,狠狠打了誰的臉?

"媽媽,我以為是你讓教官打我的"。當13歲女孩說出這句話,狠狠打了誰的臉?1湖南益陽強兵戶外拓展實踐基地發生體罰事件。王女士說,她13歲的女兒小龔,在封閉式訓練期間被教官毆打,但基地負責人卻說這是"輕微教育"。這場羅生門式的爭議,撕開了特殊教育行業長期存在的監管裂痕,更暴露出一個令人心驚的細節——當孩子哭著...
1個月內3起生命悲劇,「棍棒式教育」毀了多少孩子? - 天天要聞

1個月內3起生命悲劇,「棍棒式教育」毀了多少孩子?

「棍棒教育」再釀慘劇。近日,據媒體報道,浙江杭州年僅9歲的天才圍棋少年朱某某,在受到父親家暴後跳樓身亡。多名知情人士稱,曾目睹朱某某父親毆打孩子,「其父親任何負面情緒都會化作在孩子身上的施暴」。據了解,目前相關部門已經介入,事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記者梳理公開信息發現,這樣的悲劇並非個例。僅今年5月,山...
《咱們小時候沒有手機,為啥比現在孩子更會玩?》 - 天天要聞

《咱們小時候沒有手機,為啥比現在孩子更會玩?》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小妹這廂有禮了!?前些天看見小孫子捧著手機不撒手,突然想起我們那個沒手機的童年。那時候的日子啊,像村頭老槐樹上的知了,熱熱鬧鬧地擠滿了活生
說透了人生的五句話,非常現實! - 天天要聞

說透了人生的五句話,非常現實!

楊絳先生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我們終其一生,最後還是自己一個人。所謂的愛情會消失,孩子會長大有自己的生活,一切最終都會歸於平淡!
人遇不順時,多去這3個地方,會迎來好運(並非迷信) - 天天要聞

人遇不順時,多去這3個地方,會迎來好運(並非迷信)

人生之路,猶如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航行,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不順心的事總是如影隨形。而且,很多時候這些煩惱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不能隨意向他人傾訴,以免將負能量傳遞出去。真正聰明的人,懂得自我排解,他們會選擇前往以下這三個地方,讓內心恢復平靜,重新積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