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朋友跟我聊起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
她家兒子今年上高二,特別喜歡數學,但前兩天朋友忍痛給兒子停了一對一的私教課。
原因是:太貴了!
停的這節數學課每周一次課,每次3小時,1000元/小時,一個月算下來12000塊錢。
類似的一對一私教課,朋友兒子初三臨近中考時也上過,對提升學習成績的確很有幫助。
但家裡每個月要還房貸,還要顧東顧西,經濟壓力實在太大。
儘管孩子很喜歡,她卻只能退而求其次,而班裡家庭條件好的孩子,語文、數學、英語……可以同時上好幾門這樣的私教課。
都說高考差一分,差出一操場的學生。朋友感嘆:「大到學區房,小到一門私教課,孩子的學習成績,何嘗不是赤裸裸的家庭財力比拼。」
知乎上有一個熱議話題:窮人真的不配擁有素質教育嗎?
一位網友回答:
有錢的好處,就是哪怕為人父母沒有文化,或者不具備專業技能,可以請專業老師來教。
想學游泳,報個培訓班,費用5000起步。
想學象棋,私教課,一節300起步。
想學鋼琴,找個私教,500一節。買鋼琴的費用30000起步。
這些錢,窮人就交不起。
如果教育真的存在起跑線,家庭條件的確是很重要的基礎。
普通家庭、寒門子弟,拼財力肯定拼不過精英階層、中產家庭,
那是不是意味著普通家庭的孩子,註定成為別人的參照物和人生的Loser?
那些沒有傘的孩子,算不算父母失職?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綜藝真人秀《極限挑戰》的一期節目。在高考到來之際,節目組走進上海崇明中學,開展了一次特殊的高考誓師大會。
高三的孩子們,被安排走到操場,排成一條直線,參加跑步大賽。
每個同學需要用「行動」回答六個問題,答「是」的,前進到下一條線,答「否」的原地不動。
這六個問題是:
父母是否都接受過大學以上教育?
父母是否為你請過一對一家教?
父母是否讓你持續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特長且目前還保持一定水準?
是否有過一次出國旅行的經歷?
父母是否承諾過送你出國留學?
比賽規則有點「殘酷」,六個問題之後,孩子們的起跑線已經大大不同,有的孩子遙遙領先,有的孩子還停留在原地。
接著節目組一聲令下,孩子們集體跑到終點體育館,在後面的沒有傘的孩子,失了鞋的孩子,唯有拼盡全力才能擠進前面的隊伍。
體育館裡,孩子們的父母一個個翹首企盼,每個人都想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但最終只有二十名勝利者跑進了體育館。
那些沒跑進體育館的孩子、沒見到自己孩子的父母,臉上的落寞和失望難以掩飾。
那些沒有傘的孩子,算不算父母的失職?
這個問題沒有那麼簡單。
在接下來出場的明星隊比賽中,情況出現了反轉!
參與節目的六位明星以同樣的方式比拼,沒想到前五個問題念完,六位明星依然站在原點。
直到最後一個問題「父母是否一直視你為驕傲,並在親友面前誇耀你?」三位明星才終於邁出了第一步。
一位明星說:「因為父母的讚揚,所以我從小就很有自信。」
的確有的父母會給孩子拖後腿,但這個後腿絕對不是家庭的經濟實力,而是父母的見識和格局。
前段時間有個「窮人家的富二代」的概念引起了家長的共鳴——
父母自己不思進取,天天玩手機,卻指望孩子成龍成鳳;
明明月薪只有三四千,砸鍋賣鐵把孩子送進各種輔導班,只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
對待孩子沒有一點耐心,慣用說教,非打即罵。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指望孩子有出息,指望「寒門出貴子」,幾乎沒有可能。
而相比之下,越來越多的父母,雖然工資不高,但依舊對孩子的未來有冷靜的思考;
很多媽媽,雖然不是高材生,但比高材生還好學,為了教育好孩子惡補養育知識。
《人類簡史》的作者赫拉利就曾說過,未來人類要準備好,每10年重塑自己一次,扔掉自己過時的知識、技能、經驗、假設和人脈,重新來過。
這一點對於教育也同樣適用,
這個世界處在變化之中,誰也不可能指望一種確切的資源獲得成功,
家庭財力並不能給孩子換來一切,
而有勇氣跟孩子站在一起,面向未來的父母,才能真正在教育中利於不敗之地。
不要對孩子心存愧疚
不要對孩子過於期待
知乎上,一位家長提了一個很尖銳又很現實的問題:
家庭經濟條件差的家庭怎麼教育培養孩子,才能不埋沒聰明孩子的學習天賦?
一位網友的回答很中肯:
不要對孩子心存愧疚,不要對孩子過於期待。
事實上,明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已經拼盡了全力,但「教育要拼家長,而我又拼不起」,就像一個魔咒,常常把父母壓垮。
想起前段時間大火的一個視頻,
一位中年男人,在孩子的家長會上抱頭痛哭:「我怎麼會不關心我的孩子,我天天加班到凌晨,但我不能24小時盯著微信看啊!」
全社會把教育孩子的責任都壓到家長的身上,這是不公平的。教育是關於人的,那麼要做好教育,是社會、學校,也是與孩子相關的所有人的責任。
給家長過度壓力,只會讓家長對孩子過分內疚,也把外界的壓力傳導給孩子,對孩子有過分的期待,而忘記了父母真正的重點。
事實上一千個家庭,會有一千種不同的情況,一千個孩子,沒有一個是相同的。
就算家庭條件再好,父母也沒有辦法為孩子解決所有的問題。
而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每個家庭都有它特殊的優勢。
或者媽媽開明、寬容、有書香氣,或者爸爸自律、有膽識、愛鑽研問題,這些父母的素養,往往才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部分,也是家庭文化的核心。
一個孩子,和一個家庭,夫妻之間,朋友之間,最關鍵的是預期管理。
越是接納自己是普通家庭,就越會思考,自己的重點和目標在哪裡,
在培養孩子天賦這件事上,除上真正專業的育兒專家,就只有父母有資格勝任。
父母的陪伴、敦敦教導、以身作則,在孩子天賦的培養上,要遠遠比天文數字的補習班更重要。
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高考僅是一場比賽 ,但對孩子來說,人生需要經歷千千萬萬場比賽,就意味著會有千千萬萬條通往成功的路。
孩子們家庭背景不同,起點不同,他們的終點也是不同啊!
接受自己是「寒門」家庭,知道自己只能給孩子提供有限責任,這並不是一件壞事。
畢竟你給孩子的資源再多,路還要他自己走。
最好的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你聽說過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理查德·費曼的故事吧。
費曼的智商只有120分,僅比平均水平高一點兒,費曼的父親是一位制衣廠的業務代表,身份平平無奇。
費曼曾回憶小時候:
「當我還坐在嬰兒椅上的時候,父親有一天帶回家一堆小瓷片,就是那種裝修浴室用的各種顏色的玩藝兒。我父親把它們疊壘起來,弄成像多米諾骨牌似的,然後我推動一邊,它們就全倒了。
過了一會兒,我又幫著把小瓷片重新堆起來。這次我們變出了些複雜點兒的花樣:兩白一藍,兩白一藍……」
費曼回憶起父親的這種教育方式對自己的影響時說:
「它在一生中一直激勵我,使我對所有的科學領域著迷……從某種意義上說,我是上癮了。」
教育從來不是給孩子鋪就好一條平坦的路,而是點燃孩子的熱情、啟動他自己的內驅力。
從小給孩子好的教育條件,盯著孩子考出好成績,靠各種班堆積孩子的簡歷表……
外驅力也能驅動一個人,但它給孩子帶來的是較勁、痛苦和內耗,靠外驅力支撐的人,能量難以持久。
教育要拼家庭、拼父母、拼財力,但最終還要拼孩子自己。
我們既然無法代替孩子走他自己的人生路,就要真正去做孩子的賞識者,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任何時候,父母都是容器,
一定不要忘的,就是無條件地接納和愛自己的孩子,這樣孩子才能去探索世界,真正地成長。
培養一個普通又不簡單孩子,有什麼不好!
*作者:智慧主創團蜜蜂。來源:智慧父母V(ID:zhfm831),智慧父母是木棉說旗下的親子教育號,關注0-15歲孩子的成長教育,旨在幫助有遠見的父母養育終生成長的孩子。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