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大腦發育,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你都抓住了么?

2025年05月19日22:00:32 育兒 4010

做爸媽的,最開心事情就是,看到孩子健康快樂,擁有一個學霸一樣敏銳的大腦,還有一直在線的情商。畢竟有了3樣東西,他在人生的旅途中會順坦快樂很多。

那怎麼做,才能輕鬆拿下這3樣東西呢?很簡單,了解大腦發育的黃金期,抓住3次「變聰明」的機會。

孩子的大腦發育,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你都抓住了么? - 天天要聞

人腦里有150億到200億個神經元。事實上,小寶寶和大人差不多,都有這麼多神經元。但為啥大人會幹的事情,寶寶做不了?因為他們腦子裡的神經元還沒怎麼連起來。

說白了,人們口中所說的「開發大腦」,其實就是創建神經元連接,不斷地點亮腦迴路。而人腦呢,又可以分為:

①本能腦,又叫「腦幹」、「爬行腦」,是最早發育的部分,開發高峰期在0-3歲,負責呼吸、心跳、消化等生存所需的身體功能。

②情感腦,大名叫「邊緣系統」,包括負責情緒反應的杏仁核,還有掌管短期記憶的海馬體,發育黃金期是0-6歲,在15歲前基本成熟,但情緒控制仍不太穩定。

③理性腦,人稱「大腦皮質」(特別是前額葉),出生後一直在發育,12-15歲發展勢頭比較猛,直到25歲左右才成熟;肩負著決策、計劃與組織、自控、後果預判等職責,就像你腦子裡那個操心的老媽子,整天念叨「別衝動!想想後果!」

孩子的大腦發育,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你都抓住了么? - 天天要聞

也就是說,大腦是按照「生存→情感→學習」的順序發展的。假如把大腦比作一棟房子,那麼本能腦就是一樓,理智腦是二樓,而連接一、二樓的則是情緒腦。

建房子從哪裡開始?肯定是先建一樓,再建樓梯和二樓。大腦也一樣,要先好好開發本能腦,其他兩個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也許是想孩子贏在在起點上吧,不少父母會莫名感到焦慮,在其剛學會走路說話時,就急切地灌輸知識給他,總有一種「非得學點兒什麼」的心態。

養孩子如養花,不能為了早點看到花開,就拚命地澆水施肥,而要根據花的特性來慢慢養:

寶寶疼了,餓了,困了,哭了,你及時回應他,幫他舒緩,而且每天按時進食、睡覺和玩耍,建立良好的生活節奏,他的本能腦就能發育得很好。

小朋友感到害怕了,受挫了,生氣了,想要獲得某些東西,那就幫他得到想要的,滿足不了的也接納他的情緒。滿足他的情感需求,情感腦才能充分發展。

孩子的大腦發育,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你都抓住了么? - 天天要聞

如果你不僅讓孩子在大自然中體驗接觸和感受各種事物,還深度參與到他的玩耍當中,給予支持與鼓勵,那麼即使你不曾說過一句「我愛你」,他也能從你的接納和支持里,感受到滿滿的愛和安全感。

生存有了保證,內核逐漸變得強大,大腦不用為了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內耗,自然會優先調配資源全力開發理性腦,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聰明。

進入青春期後,雖說邊緣系統這個連接一二樓的樓梯,已經建好了,但前額葉還沒成熟,自控力有限,家長需要耐心引導,避免高壓,孩子才真正變成一個內核穩定而聰慧的人。

說到底,養娃概括起來就3句話:

3歲前,吃好,睡好,玩好,就是在幫大腦長好;

6歲前,多擁抱少說教,專註力和邏輯思維重點抓一抓,腦力頂呱呱;

12歲後,理性腦還是建造中,情緒調節能力比較弱,你澆灌的是愛與耐心,收穫的自然是孩子獨一無二的綻放。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普通家庭的父母,做到少管孩子,就已經贏了 - 天天要聞

普通家庭的父母,做到少管孩子,就已經贏了

其實,父母能承認自己不行,這是真正的有智慧。如果父母知道自己這輩子生活的很普通,收入不高,文化一般,各方面的知識、見識也很平常,甚至挺差,就別硬撐著。既然清楚自己水平有限,就別在孩子面前做一個什麼都要指導、什麼都要控制的家長。
一個人越來越強大的跡象:無視 - 天天要聞

一個人越來越強大的跡象:無視

比如說,退休的老人,雖然退休金豐厚,存款和房產也不少,但他卻感到悲傷,因為他擔心兒女依賴自己,未來遺產分配不公可能引發家庭紛爭。
都是苦命的孩子,不要互相瞎較勁 - 天天要聞

都是苦命的孩子,不要互相瞎較勁

近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則小新聞,值得認真看一看和想一想。一個小區門口,外賣員因送餐被攔,與小區保安發生衝突,爭執升級後,保安拔走了電動車鑰匙。警察趕到現場後,面對兩位情緒激動的當事人,並沒有簡單調解了事,而是講了一番話,令人印象深刻。這位民警說,「這麼熱的天,你們在較什麼勁?」轉而對保安說:「你才拿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