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昊媽媽可愁壞了。學校體檢報告一出來,小昊的體重指數(BMI)高達23.8,妥妥的中度肥胖。這可把一家人急壞了,趕緊帶他去了兒童醫院肥胖門診。
一、肥胖的「幕後推手」
(一)遺傳因素
小昊爸爸體重超標,奶奶還有2型糖尿病。要是父母一方肥胖,孩子肥胖風險就增加3倍;要是雙方都肥胖,風險更是飆升到6 - 8倍。小昊家這種情況,遺傳因素給肥胖埋下了「地雷」。
(二)不良飲食習慣
小昊的飲食那叫一個「豐富」:早餐油條配甜豆漿,午餐專挑紅燒肉、糖醋排骨這些油膩葷菜,晚上臨睡還吃100-150克餅乾。每天攝入的熱量高達2200大卡,遠遠超出11歲男孩正常需要的1800 - 2000大卡。而且,他吃東西還特別快,大腦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吃多了。
(三)體力活動不足
小昊平時運動量少得可憐,每天就上下學走路20分鐘,周末抱著電子設備一玩就是4、5個小時。胖孩子消耗熱量本來就比正常孩子慢5% - 10%,小昊這樣下去,脂肪堆積得越來越多。
二、多維度干預計劃,讓孩子瘦下來
(一)精準飲食調整
第1-2個月,把每天總熱量控制在1800kcal。早餐換成全麥麵包加雞蛋,午餐晚餐主食1/3換成全穀物,油炸食品直接「拉黑」,炒菜用橄欖油,肉類以雞胸肉、魚蝦為主,零食換成希臘酸奶、小番茄這些低卡食品。
第3-4個月,全家一起固定餐桌進食,每餐時間延長到20-25分鐘,按「蔬菜→蛋白質→主食」的順序吃,這樣孩子就不會被特殊對待,也能慢慢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二)漸進式運動干預
先從低強度趣味運動開始,取消家長接送,改成步行上學,課間快走,周末全家一起打球。之後進入結構化運動方案,每周3次跳繩、騎自行車等有氧訓練,每周2次仰卧卷腹、靠牆靜蹲等抗阻訓練,用運動手環記錄活動量,完成目標還有獎勵,孩子更有動力。
(三)心理行為干預
讓孩子每天寫「情緒 - 進食」日記,把想吃東西的時間、當時的心情都記下來,找出情緒和進食的規律。發現規律後,教孩子用別的事情代替吃東西,比如聽音樂、拼積木。每天早上稱體重,記錄當天的飲食和運動,這樣就能清楚看到自己的變化。
(四)家庭環境營造
家裡不買高糖高脂的零食和飲料,把新鮮水果洗好放在顯眼的地方。爸爸媽媽帶頭減少玩手機、看電視的時間,陪著孩子一起運動。媽媽還學了低卡烘焙,做全麥餅乾、無糖蛋糕,滿足孩子想吃零食的心,又不攝入太多熱量。每天按時睡覺、起床,保證孩子能睡夠9到10個小時,充足的睡眠對控制體重也有幫助。
三、維持健康,預防肥胖要趁早
經過半年的努力,小昊體重減到了42公斤,BMI恢復正常,身體各項指標都好了不少。醫生說,接下來進入維持期,平時吃飯還得保持吃全穀物、優質蛋白的習慣,每周能有一次「自由餐」,但別太過分。
還得參加團體運動,像籃球、足球之類的,培養個長期能堅持的運動習慣。往後每三個月量量體重、測測腰圍,每年去醫院複查血糖、血脂,時刻關注身體指標。
要是想預防孩子肥胖,從媽媽懷孕的時候就得注意控制體重,別讓體重增長太快。等孩子6個月開始加輔食了,得合理搭配,鹽和糖別給太多。孩子慢慢長大,還要控制他們玩電子設備的時間,別老讓孩子坐著不動。
小結
孩子肥胖不是小事,家長得重視起來。通過精準飲食調整、漸進式運動干預、心理行為干預和家庭環境營造,孩子也能瘦下來,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顧天成,龔雯,黃筱.兒童肥胖危害多專家為「小胖墩」減重支招[N].新華每日電訊,2025-03-26(007).
[2]張士平,李會會,張艷艷.兒童肥胖的影響因素及干預措施[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25,40(02):108-111.
[3]洪燁,傅君芬.中國兒童肥胖健康報告與防控策略[J].中國兒童保健雜誌,2025,33(02):11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