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的「慣子如殺子」,老話又說「不打不成器」。一個說不能太寵,一個說必須嚴格,聽起來有點矛盾。養孩子時,這個「愛」和「嚴」的度,到底該怎麼把握?老輩人的經驗很實在:七分愛,三分嚴,這個比例用起來很有效。
七分愛:打好安全感的底子
七分愛,不是對孩子有求必應。它是要讓孩子實實在在地感受到:
- 被關心: 孩子哭、笑或害怕時,先別急著講道理,告訴他「爸爸媽媽在」。這讓他心裡踏實,以後遇到困難也更有勇氣。
- 多陪伴: 每天抽點時間,專心陪孩子玩、讀書、說說話。被好好陪伴的孩子,內心滿足,不會總靠搗亂來吸引注意。
- 接納他: 愛孩子本身的樣子,不光是他表現好的時候。允許他有小脾氣、會犯錯。就像老話說的「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自己的孩子。
足夠的愛,讓孩子心裡有底,遇到困難不容易退縮。這樣的孩子,自然讓人更省心。
三分嚴:立好行為的規矩
三分嚴,不是靠吼叫打罵。它是要給孩子:
- 明確的規矩: 提前說清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比如「飯前不吃零食,不然吃不下飯」。規矩不用太多,關鍵幾條(安全、健康、尊重他人)全家要一致。
- 堅定的態度: 孩子做錯事(比如打人、危險舉動),要嚴肅告訴他「不可以」。不用大喊大叫,但要讓他明白這事不對。老話「小樹要修,小孩要管」,管的就是這類重要的事。
- 承擔後果: 孩子磨蹭遲到了?讓他感受一次遲到的滋味(安全範圍內)。玩具亂扔找不到了?那就暫時沒得玩。這比不停嘮叨管用多了。記住,是事情本身帶來的「自然後果」,不是額外懲罰。這教會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三分嚴,就像給小樹修枝,幫孩子長直長壯。它讓孩子知道邊界在哪,做事有分寸,懂得規矩。有了規矩,孩子反而更有安全感,也更顯得「懂事」、「省心」。
「省心娃」是養出來的
真正的省心娃什麼樣?
- 心裡踏實: 情緒比較穩,遇到難處敢找人幫忙。
- 行為有分寸: 知道什麼該做不該做,能守基本規矩,尊重別人。
- 能擔小責任: 能承擔自己行為帶來的小後果,願意試著解決問題。
- 願意溝通: 喜歡跟父母說說心裡話。
這正是「七分愛」給了孩子內心力量,「三分嚴」教會他行為準則後,自然的結果。愛是基礎,讓孩子親近你、信任你;嚴是輔助,讓孩子行為有度。兩者缺一不可。
靈活調整是關鍵
「七三開」不是死規定。孩子小的時候,可能需要更多愛和引導;孩子大了,愛的方式要變(更尊重他),但該守的規矩(安全、底線)一樣要堅持。核心是:愛是根本,嚴是手段,目標是幫孩子健康、獨立地長大。
老輩的智慧很樸素:用愛滋養孩子的心,用規矩引導孩子的行。 把握好「愛」與「嚴」的平衡,養出省心娃不是夢,更是孩子未來幸福的基石。這個辦法,值得爸爸媽媽們試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