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真正熱愛這世界時,我們才真正生活在這世上。——泰戈爾
擁有「多面人生」的葉永烈,曾是北京大學化學系的高材生,是堪稱八十年代劉慈欣的科幻文學代表作家,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斷發掘事實的紀實作家,也是刻畫傳奇,描繪溫柔的長篇都市小說作者……他的一生豐富多彩,讓人驚羨,而能夠擁有如此的「多面人生」,正是因為他對生活抱有足夠的熱愛和好奇。
「背叛」化學,追逐科普文學夢
作為北京大學化學系高材生的葉永烈,一直有一個文學夢。早在十一歲時,他就開始發表詩歌類文學作品,在十八歲發表首篇科學小品。在大學期間,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和過硬的專業知識,他開始嘗試寫一些化學類科普小品文,後這些文章被編寫為科學小品集《碳的一家》出版,對當時的葉永烈來說,這無疑是在文學創作道路上最大的認可和鼓勵。

多年文學創作的沉澱,讓葉永烈有了紮實的創作功底,豐富的專業知識,有趣活潑的文筆,讓他在20歲時被《十萬個為什麼》的編輯選中,參與《十萬個為什麼》的編寫。接下來葉永烈完成了163篇化學科普小文章,後來又被邀請參與其它分冊文章的撰寫,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一共有九百多篇,葉永烈一人完成了三百多篇,在20歲時就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
葉永烈在科普和科幻創作上展現出了驚人的想像力和創作力,之後他又創作了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在當時引起了極大轟動,而書中腦洞大開的幻想和生動活潑的語言更是深受青少年的喜愛。
葉永烈熱愛寫作,熱愛科學,即使在特殊的歷史年代,他的文學作品備受抨擊,他被發放到五七幹校勞動三年,也從未放棄創作,那顆熱愛科學的心也從未蒙塵。1976年,葉永烈發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說《石油蛋白》,標誌著中國科幻在大陸掀起第二次高潮。

五年後,他導演的電影《紅綠燈》獲得最佳科教片獎。葉永烈將無數的知識和心血匯聚在作品之中,而他的作品中生動細膩的筆觸,平實易懂的語言,大膽瑰麗的想像,無一不深深牽動著青少年求知的心,為一代代青少年插上探索科學的翅膀。
跳出舒適圈,多次「轉型」
經歷過光輝,也跌入過黑暗,多年的創作讓葉永烈在科普和科幻文學創作上擁有了深厚的沉澱,並取得巨大成就,他本可靠著這些成就享受舒適的生活,可葉永烈不甘止步於此,1983年,四十三歲的他決定挑戰自我,「轉戰」紀實文學,在這個陌生的領域揚帆起航,重新開始。
紀實創作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與科幻文學需要天馬行空的想像不同,紀實文學需要的是一份嚴謹踏實,一切都以事實數據為先。儘管從未接觸過這個領域,在一個個挑戰面前,葉永烈也毫不氣餒懈怠,他仔細查閱每一份歷史資料,走遍許多地方。

為了保證作品的真實性,他盡量與每一位被採訪者面對面暢聊,在每一次聊天結束後,他都認真記錄下口述者所說的每一句話,他將每一次口述者的描述,都當做珍貴的事實依據,在他看來,紀實文學作品就是「凝固的時間」「凝固的生命」。
他的紀實作品如《梁實秋的夢》、《傅雷之死》等都曾獲得報告文學獎,並在1998年獲得最佳傳記文學獎,後來他的紀實作品也被編著成了150萬字的《紅色三部曲》,這些榮譽都展示著葉永烈在紀實文學中取得成就,也昭示著他「轉型」的成功。當人們都以為他將滿足於眼前的成就,準備安享晚年時,他卻在七十五歲時,又一次跳出舒適圈,決定從事長篇都市小說的創作。他用溫柔細膩的筆觸抒寫傳奇與青春,用三年的時間完成了135萬字的「上海三部曲」。
從科幻小說的天馬想像,到紀實的嚴謹沉穩,再到小說的柔情綿長,虛實相交,看似毫無關聯的三個領域,葉永烈用畢生去品味沉澱,最終做到創作得遊刃有餘,風生水起,或許對葉永烈來說,不貪圖舒適圈的片刻安樂,不斷地挑戰,不斷地攀登,才是他不斷進行文學創作的真正意義。正如他的好友吳岩所感慨的那樣:「一個人能橫穿這麼多領域,都做得這麼出色、極致。葉老師是一個全才。我覺得這樣的作家是極其罕見的。」

人生若夢,瀟洒盡歡
短短的一生,葉永烈卻彷彿把百味嘗了個遍,他不斷挑戰嘗試新的領域,不斷突破自我,瀟瀟洒灑,驚艷時光,但其實在這背後,他也經歷過生活的窘迫,黑暗時期的無奈,以及左眼失明,右眼高度近視的危機,而一直支撐他的,是對文學的那份赤子熱忱,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的一生,將凝固在那密密麻麻的方塊漢字長蛇陣之中。」
作為一位名副其實的高產作家,有人統計過他一生出版180多部著作,逾3500萬字,而這其中的很多作品,都是在他視力極度衰弱時所創作的,在他「高產」的背後,是對文學創作的堅持與熱愛,更是是讀過萬卷書的積累。因為愛書,葉永烈將一個三十多平方米的游泳池改成了一個藏書室,他將自己幾萬冊藏書,盡數放入這間存書室,而他最愛的事,就是閑暇之時,坐於「書城」,手捧書卷,心有餘香。
古人常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葉永烈愛書,願建「書城「溺於其中,他也愛生活,於是背著相機,攜妻子走遍世間許多角落,一直很「潮」的他也酷愛電腦等高新科技,無論何時,無論什麼年紀,他始終對這個世界保持熱愛和好奇。

歲月只會讓人的皮膚起皺,但失去了熱忱,就失去了靈魂。歲月如歌,葉永烈也活出了千姿百態,他不被世俗束縛,始終追尋著心之所向,愛文學,便去創作,就算幾近失明,也不肯捨棄,愛世界,愛山川湖海,便去旅行,哪怕路途迢迢,也要看到繁盛美景。
葉永烈先生為人低調,很少出現在大眾視野,甚至有很多人是在得知他去世消息時才開始了解他的一生。就算不被人知,他也毫不在意,就像林語堂所說「此處果有可樂,我即別無所思」,他將所有的精力凝固在了作品之中,他的科普文章給一代代青少年插上求知的翅膀,他的紀實文章讓我們聽到時代的呼喚,他的「多面人生」讓我們驚羨,而他也會如他的作品一般,被永遠撰寫在歷史畫卷,被後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