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霍桑效應,我發現跟孩子講道理、硬碰硬,是最低級的教育手段

2025年03月15日20:20:26 育兒 8264

上周末,朋友小林約我見面吃飯。

一落座,我就發現她面容憔悴,眼下還掛著兩個大大的黑眼圈。

她告訴我,這都是因為最近天天在家裡跟兒子「干仗」。

事情的起因是上初中的兒子數學測試考了39分,班主任對小林說,「孩子再這樣下去,可能連職高都考不上。」

小林聽完,頓時焦慮不已。

回家後,正好看見兒子在打遊戲,為了「拯救」兒子,她決定化身「談判專家」,跟兒子好好講講道理。

「你現在不努力,將來考不上高中怎麼辦?

看看你們班小張,這次數學測驗考了滿分,你呢?再這樣下去,人生就毀了啊……」

結果話還沒說完,兒子就鐵青著臉扔下手機:

「小張小張!你就知道關心小張,你有沒有問過我每天在學校遇到了什麼事,過得怎麼樣……」

說罷,兒子回到了自己的房間,「砰」一聲關上了門。

晚餐時,小林又提到現在就業市場的嚴峻以暗示兒子,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可能連糊口的工作都難找到。

沒想到兒子聽了,氣得連飯也不吃了。

小林也來火了,直接沒收了手機和平板,兒子梗著脖子大喊:

「你也就這點本事,我就不學就不學,我以後去撿破爛你也管不著……」

小林氣不過,狠狠打了兒子一耳光,兩個人都愣住了。

說到這裡,小林有些哽咽了,她紅著眼圈問我:「我也是為了他好,可這孩子怎麼就油鹽不進呢?」

讀懂霍桑效應,我發現跟孩子講道理、硬碰硬,是最低級的教育手段 - 天天要聞

我安慰了小林一陣子,又想到他兒子那句話,便問她:「所以你兒子在學校里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困難?」

小林想了想說:

「他以前是很喜歡跟我講學校的事,但我每天下班回家又要做飯,又要幹家務,實在是沒工夫聽,他慢慢也就不說了……可就算我知道他在學校過得怎麼樣有用嗎?對提升成績有幫助嗎?」

聽了小林的話,我不贊同地搖了搖頭,並跟她講起心理學上的「霍桑效應」。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喬治·埃爾頓·梅奧在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開展一項實驗,研究人員想弄清楚如何提升工人的效率,於是試著調整照明、修改休息時間等。

結果發現,無論條件怎麼變化,那些被選為觀察對象的工人效率一直都在提升。

這時,研究人員才意識到,正因有他們的觀察,被選中的工人才覺得自己被人看見,被人重視,便不自覺地提高效率,以滿足外界的期待。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霍桑效應」也同樣存在。

我們總以為講道理或硬碰硬能夠讓孩子「清醒」,但其實,長篇大論的道理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硬碰硬更是會激發他們的反抗欲。

就像心理學家阿德勒說的:孩子的叛逆,是對「不被看見」的吶喊。

當父母眼中只有「問題」,孩子便只能用問題證明自己的存在。

讀懂霍桑效應,我發現跟孩子講道理、硬碰硬,是最低級的教育手段 - 天天要聞

讀懂霍桑效應,我發現跟孩子講道理、硬碰硬,是最低級的教育手段 - 天天要聞

復旦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的李梅主任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

13歲的玲玲,是個讓父母頭疼不已的女孩。

小小年紀的她,不僅染上了抽煙、喝酒、早戀的壞習慣,還經常和一堆壞孩子一起逃課。

每次父母和玲玲聊起學習的事,她都會像瘋了似的大喊大叫。

和父母吵架後,她甚至當著父母的面用美工刀割傷了自己。

父母走投無路,只好求助於醫院。

在李梅主任的引導下,玲玲才逐漸敞開心扉。

原來,玲玲還有一個在211讀大學的哥哥,從小到大哥哥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從來不用父母操心。

而父母,也將全部的關注都傾注在了哥哥的身上,對玲玲少有關心。

一次,爸爸正因工作上的事不順心,剛好又看到玲玲寫作業時分心了,便打了她一頓。

自那以後,玲玲變得越來越沉默。

如今,本就敏感的玲玲到了青春期,又遇上愛講道理的父母,自然是針尖對麥芒。

教育家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里強調說:父母的耳朵,是孩子心靈的第一道光。

所以,當孩子說「我討厭數學」時別急著否定他,可以問問他「是不是和老師鬧矛盾了」,聽聽他怎麼說;

當孩子抱怨「同學排擠我」時,別忙著評判他,你可以傾聽他「被冷落一定很難受吧」,讓他講講事情的起因。

如果我們總是習慣性地用道理代替傾聽,用評判代替共情,那些渴望被看見的孩子,就只能穿上叛逆的鎧甲橫衝直撞,或者用沉默築起囚禁自我的高牆。

更有甚者,用傷害自己的方式發出最後的吶喊。

讀懂霍桑效應,我發現跟孩子講道理、硬碰硬,是最低級的教育手段 - 天天要聞

讀懂霍桑效應,我發現跟孩子講道理、硬碰硬,是最低級的教育手段 - 天天要聞

卡爾・榮格在《心理治療實踐》中一直強調一個觀點——看見即療愈

當孩子的情緒與需求被父母看到時,改變就悄然發生了。

演員袁詠儀在《成為媽媽後》里,講述了自己的一段經歷。

有陣子,袁詠儀發現兒子變得很叛逆,幾乎不跟她講話,親子關係也十分緊張。

她向心理醫生求助,結果卻發現,問題竟然出在自己的身上。

一直以來,袁詠儀對兒子都非常強勢,兒子想要幹什麼,但凡她覺得不好,就會直接拒絕;兒子做錯事時,她也不聽任何解釋,而是直接進行懲罰。

心理醫生告訴她,想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看見孩子,給他發言權,傾聽他內心的聲音。

袁詠儀開始做出改變:做事前,先問問兒子「喜不喜歡?」,聽聽兒子的想法;兒子做錯了事,也冷靜下來先聽他解釋,再分析對錯。

一段時間後,兒子的叛逆果然消失了,兩人的關係也和好如初。

所以你看,孩子身上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問題,其實都是他們無聲的求救。

如果我們願意走近他們的生活,看到他們叛逆背後的需求,就會發現:

每個問題孩子的內心,都藏著未被滿足的期待,未被治癒的傷痛和未被認可的價值。

綜藝《敞開心扉的少年》中,14歲的男孩小凱,因沉迷網路遊戲與爸爸關係惡化。

爸爸試過斷網、砸手機等強硬手段,卻導致小凱多次離家出走。

當節目組介入後,心理專家給出的方案是:

爸爸每天抽出20分鐘陪小凱打一局《王者榮耀》,在這個過程中,父子二人只聊遊戲,不談學習。

打遊戲時,爸爸會主動向兒子請教「打野技巧」。

正是這一舉動,讓小凱第一次感受到被關注、被需要的感覺。

三周過後,小凱主動提出「贏一局就背10個單詞」,到了節目收官時,小凱的月考排名更提升了127名。

正如教育學家蒙台梭利所言:孩子需要被看見,就像植物需要陽光。

每個生命自誕生起便鐫刻著向上生長的密碼。

當父母學會閉上嘴,用柔和的目光注視著孩子,他們的靈魂自會循著光的方向,長成天地間獨一無二的風景。

讀懂霍桑效應,我發現跟孩子講道理、硬碰硬,是最低級的教育手段 - 天天要聞

讀懂霍桑效應,我發現跟孩子講道理、硬碰硬,是最低級的教育手段 - 天天要聞

北京師範大學的一項追蹤研究顯示,每天獲得 15 分鐘專註陪伴的孩子,其學業效能感比普通兒童高了37%,前額葉皮層活躍度更是提升了21%。

當孩子感受到被關注時,行為就會發生積極改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家長也可以採用以下幾個「積極關注策略」。

  • 打開傾聽模式,看見孩子的需求。

在《好父母,好孩子》一書中,育兒專家盧勤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以前兒子放學回到家,總喜歡跟她分享學校的趣事,但盧勤卻不重視。

每次兒子講話,她總是左顧右盼,一副「你快點說完」的樣子。

兒子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話說完,只能加快語速,最後竟然出現了語言障礙,講話開始結巴,越來越不自信。

意識到孩子的變化後,盧勤開始反思,並打開了「傾聽」模式。

不再做高高在上的指導者,而是耐心傾聽孩子訴說,看到兒子眉飛色舞時,點點頭,給他一個鼓勵的笑容。

兒子也越來越喜歡跟媽媽分享自己的「小秘密」,性格也愈發活潑。

《教育的細節》中有句話說得好:傾聽,本身就是處理教育事件的藝術和智慧。

我們每天回到家後,不妨放下手機,和孩子聊一聊遊戲攻略、校園趣事甚至偶像八卦。

孩子的情感需求一旦被滿足,就會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成長。

讀懂霍桑效應,我發現跟孩子講道理、硬碰硬,是最低級的教育手段 - 天天要聞

  • 製造「被需要」的瞬間,看見孩子的潛力。

之前,刷到一個博主@麥子媽媽讓上五年級兒子負責規劃全家周末菜單的視頻。

孩子為了證明「咖喱飯比泡麵健康」,竟然開始主動研究營養搭配表,還帶養成了查資料的好習慣。

這給我一個啟發,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這種示弱的方式激發孩子的擔當。

比如,「媽媽看不懂這個編程作業,你能當小老師教教我嗎?」

或者模仿麥子媽媽那樣,讓孩子擔任「冰箱採購員」「旅行路線設計師」等角色。

價值感,才是滋養孩子上佳的精神甘露。

比起嘮叨和批評,這種被需要、被重視的感覺往往更能讓孩子的潛能轉化為可見的成長軌跡。

讀懂霍桑效應,我發現跟孩子講道理、硬碰硬,是最低級的教育手段 - 天天要聞

蒙台梭利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而這簇火焰的火種,很多時候就藏在我們每一次真誠的注視里。

當我們用傾聽滿足他們的需求,用關註記錄他們的進步,用信任的腳手架搭建他們施展才華的舞台時,他們便走在了變好的道路上。

點個贊吧,願你我都能成為看見並喚醒孩子內在力量的父母。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3種人 - 天天要聞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3種人

有些人忙碌起來,彷彿永不停歇的陀螺,可以一月甚至幾月都無暇休息;而有些人一旦閑下來,便彷彿與世隔絕,可以很長時間都不踏出家門一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呢?他們一旦有了閑暇時光,便不喜歡出門,不願意參與社交活動,寧願一整天都待在家裡。其實,他們大多屬於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 天天要聞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人間四月,正值芳菲盛放之際,清明悄然而至,家家戶戶焚香祭祖,緬懷先人。在這特殊的日子裡,空氣中似乎都瀰漫著淡淡的哀愁與無盡的思念。天堂的親人啊,你們在那遙遠的地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能感受到這份跨越時空的牽掛?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 天天要聞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狗實在喂不飽啊,人實在是討不好啊!給得再多,它都能幫你一口吞掉,越是去討好,就越是蹬鼻子上臉。一步一步地,哪一天喂少了,還反咬你一口,哪一天你的所有討好讓步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了!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 天天要聞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親愛的寶子們,來吧!美食不會辜負你!晨起推窗,見庭前桃李初綻,方知今日已是農曆三月初六。古書《歲時廣記》有載:「三月初六,天地交泰,萬物生髮,乃納福聚財之日。」這一日,民間稱為「發財日」,承載著人們對富足生活的樸素嚮往。作為美食與傳統的虔誠信徒,我願以舌尖為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