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子孫後代相聚在一起,到長輩的墳頭,拔掉野草,擺上貢品,追思美好。熱熱鬧鬧的場景,似乎是盼望了一整年那麼久。
但是,血脈禁不起考驗,一較真,你就輸了。
在父母過世之後,別一廂情願地認為,兄弟姐妹是最親的人。不同的家庭,是不同的情況和結果。
清明節的時候,感受一番,就知道為什麼大家會走散了。

01
人散了,喊也不來。
十二年前,我的父親忽然發病過世。
安葬好父親,大姐說:「每年清明節,大家都來拜一拜,聚一聚。」
大哥說:「都來我家聚吧。」是的,大哥家在村裡,也有房子,便於大家落腳。
作為小兒子的我,自然聽從大家的安排。畢竟,長兄為父。
去年清明節前,大哥在親人群里說:「我到外地打工了,若是你們回家掃墓,自己去尋鐮刀、鋤頭。」
隔一會,大姐說:「我是不會去掃墓了,廠里只有一天假期,來來回回,時間不夠。」
姐夫也傳話:「若是下雨,我就去掃墓,天晴就沒有辦法了。」是的,姐夫在工地幹活,什麼時候出工,得看天的意思。
不難發現,父母過世之後,兄弟姐妹不一定都在一個地方安營紮寨,難免要去很遠的地方工作,也有職場的煩惱和無奈。
總不能因為清明節掃墓的事情,就工作也不要了吧。
為了生活而奔波,這是中年人的現實,只能多理解。
除了空間的距離,還有人心的距離,就更可怕了。
說實話,你不翻舊賬,我不翻舊賬,不等於他不翻舊賬。只要有一個人翻舊賬,那就沒有辦法好好相處。
多少兄弟姐妹,見一面吵一次,也扎心一次。
父母曾經偏愛了誰,一輩子都記得。父母走了,就把這一股怨氣,放在「得好處最多的人」身上。
大家一致認為,某個人得好處最多,就應該誰去掃墓。
可是得到好處的人,卻認為自己也冤枉。也會因為自己的經濟條件不太好,反駁大家的觀點。
既然見面之後是吵架,那還不如不相聚。
在農村,常常會看到一些墳墓,是兄弟姐妹接二連三去掃墓的,老大上午來,老二下午來,老三明天來,並沒有一起來。這就說明,大家不願意湊一塊。
「人心齊,泰山移。」這樣的古訓,沒有錯,但只是學一學而已,不能當真。

02
家散了,各顧小家。
父母在的時候,不管走多遠,都要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回到老家,圍坐在父母身邊,吃頓飯。
孝順之心,人皆有之。就是對家人有怨氣,也會在父母面前,忍一忍。
俗話說:「為馬首是瞻。」父母就是我們心中的「馬首」,保持起碼的尊重,這是家風。
當父母走了之後,「馬首」就變了,落到兄弟姐妹自己身上了。
兄弟姐妹都到了做爺爺奶奶的年紀了,要幹啥,還得看兒女們的態度。
若是自己的身體不太好,行動不太方便,沒有兒女的護送,做什麼都難。一旦兒女反對,或者兒女要忙著工作,自己自然會放棄一些感情互動。
到底是原有的大家庭重要,還是現有的小家庭重要,人人心中都有一桿秤。
通過權衡利弊,我們多數會選擇,愛自己的小家庭,和大家庭漸行漸遠。這也符合家庭發展的規律。
有一個詞語,叫「開枝散葉」。也就是說,本是同根生的幾個人,到了後來,就各自變成一棵大樹。
子子孫孫,無窮盡也。說的是家庭變成家族,家族包含無數個小家庭。隔了幾代之後,感情淡漠了,甚至都不認識了。若是在紅白喜事上相見,也是看輩分,才知道是親戚。
兄弟姐妹習慣了以自己的小家庭為中心,對於已故父母的事情,自然就不用心了。大家庭,在形式上,是已經散了。

03
父母過世後,兄弟姐妹就是普通親戚,別期待。
哲學家莊子說:「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
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不要過於悲傷。對於一些病痛折磨多年的老人來說,過世了,大家會如釋重負。
同樣,人與人之間三觀不合,有矛盾,有層次的區別,也是自然現象。
父母在的時候,大家已經鬧翻臉了。父母過世之後,大家也會感覺是解脫,終於不要維繫「表面的和氣」了。
至於掃墓的事情,大家都覺得,有人去做就行了,不一定都湊到一起,興師動眾。
甚至有一些兄弟姐妹,連續多年都不會去父母墳頭上看看。不能說他不孝,只能表示理解。或許這樣的人,在父母健在的時候,盡孝是最多的,任勞任怨。
尤其是出嫁的女兒,若是在傳統觀念上,還有「女婿莫上墳,上墳辱先人」的想法,那也不會到娘家掃墓了。
看清了關係的改變,人的三觀,生老病死的規律,你就不會期待和兄弟姐妹相聚了。太期待,會累壞自己,也沒有人領情。

04
詩人黃庭堅說:「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當我們掃墓的時候,放眼周遭,總有一些墳墓,荒蕪了。只有繁茂的樹木和野草,在風雨里招搖。
四季有輪迴,家庭也有。誰都不要停留在某個季節里,無法自拔。
當秋天過後,你還抓住一片枯萎的落葉不鬆手,反而添加了幾分惆悵,不如放手,隔一段時間,可以擁抱來年的春天。
只要父母健在的時候,你好好孝順,至於父母過世後,大家聚聚散散,隨緣好了。
又是一年清明節,掃墓之時,也是踏春之時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