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7日上午,研究會一行在胡其圖主任的帶領下首先來到保商團營房遺址(N42°45′4″,E113°50′38″),遺址內現為草地,殘存土丘。胡主任介紹,保商團成立於1908年,是地方護商的政府武裝力量,在保衛商路,打擊匪盜,維持社會治安等方面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劉振瑛老師指出,歷史上萬里茶道進入茫茫戈壁,盜匪猖獗,殺人越貨的事情經常發生,保商團的成立對於沿途商業安全和經濟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然後,研究會一行又來到扎畢拉胡嘎查石路遺迹(N42°5′2″,E113°50′48″),依稀可以看到碎石錯落修建的石子路遺址,寬約5米左右。胡主任介紹到,這裡原來是沼澤地,商隊通過不方便,於是修建了這條南北走向、長度約1公里的石子路。劉老師推測該路段應為民國初汽車商隊通行使用。接著,又驅車約40分鐘找到一處古井(N42°10′31″,E113°40′50″)。胡主任介紹口古水井大約有百餘年歷史,水井一天可以供應1000匹馬的飲水量,水井距離當年的商道約有1.5公里左右。劉老師指出,水井對商隊來說是非常珍貴的,商隊往往走的路線會因水源而彎曲,並給大家講述起當年晉商常萬達在沙漠中行走,白駱駝發現水井的感人故事。沙漠里發現一眼井,救活了一個商隊,繁榮了一條商道。
下午,在牧民的帶領下,考察組驅車約100公里來到渾善達克沙漠西南邊緣,看到一叢一叢的蓮針、大片大片的沙竹已經在大漠深處深深地紮下了根。只在很遠處的天邊,我們望見一個較大的沙丘,在藍天白雲下,金燦燦的,與藍天白雲相連接,令人神往。當年跑草地,渾善達克沙漠是必經之地。沙漠缺水,因此能否在茫茫沙漠中找到水源,是決定能否繼續前行的關鍵。夜幕下,我們遙想當年領房人的腳步、駱駝與狗的影子、老倌車吱吱扭扭以及夕陽下裊裊升起的炊煙……我們彷彿聽到了駝夫們哼出的二人台,狼凄厲的嚎叫聲和狗的狂吠聲。
6月28日清晨,參考察組車隊一行從鑲黃旗出發來到了老賈店(車馬大店)遺址。遺址內現為草地,依稀可以辨認建築輪廓,有殘存少數石頭,河溝內有較多淤泥,無法到達實地。鑲黃旗境內張庫大道遺址遺迹內容豐富、特色鮮明,體現了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融,再現了當年古商道的繁榮。對於研究清代、民國茶葉和其他貿易之路的走向、經營模式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張庫大道文化品牌的打造,需要進一步整合優質資源、調動多方力量、弘揚優秀文化,對於促進張家口地區對外開放、友好合作、文化交流、經濟發展、旅遊互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研究會將繼續以「京張文化體育旅遊帶」「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萬里茶道申遺」為契機,通過開展學術會議、研學、講座、旅遊等方式,進一步挖掘張庫大道的當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再現張庫大道的輝煌。
附:考察圖片

保商團營房遺址

保商團營房遺址上交流

石子路遺址

石子路遺址遠景

古 井

劉振瑛老師、胡其圖主任合照古井邊

劉老師與古井

古井邊的探討

行進中的車隊

老賈店(車馬大店)遺址(遠處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