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小女孩 侵權必刪
養育孩子的道路上,需要教育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有父母,唯有這樣,才能養育出優秀的孩子。
最近一直在看《正念教養》,讀完後對於孩子的教育更是深有感觸,特別是為人父母的我們。
作為父母,我們不僅要去要求孩子改變和成長,我們更要陪著孩子一起去改變一起去成長。
而不是片面地要求孩子改變,而自己則原地踏步,不學習不成長的父母,育兒道路上不僅自己身心疲憊,孩子也會跟著身心疲憊和負累。
書中的榮譽,因父親一直專橫地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來對待榮譽,直到榮譽抑鬱自殺,才開始反思。
其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犯這種錯誤,因為我們總是會用過往的經驗和保護者的姿態。
來對孩子進行管教,因為,在我們的觀念里,我們會覺得,我這樣做就是對的,殊不知,我們覺得對的方式,其實並不是孩子所想要的。
就像看《大考》時,雯雯曾說,為什麼大人總說小孩子挑食,因為父母做的都是他們愛吃的菜。
他們不去考慮孩子喜歡吃什麼,也不去徵求孩子的意見,所以當孩子不吃時,就會說孩子挑食。
從這裡可以看出,孩子和父母總不在一條平行線上,孩子有孩子的想法,父母有父母的思維。
作為父母,我們不是去扭轉和強迫孩子,讓他們跟著我們走,而是改變自己和孩子一起向前。
養育孩子,不是和孩子一起爭輸贏,因為結果不管是誰贏誰輸,到最後,都會影響親子關係。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贏了孩子,而是要贏得孩子。
就像書中的榮譽,父親用權威贏了她,但也是從那時起,她們的親子關係開始出現裂痕。
榮譽父親在她小時候是非常寵愛以及疼愛她的,直到上小學後,父親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開始只關注她的成績,不再關注她真正需要什麼,而且開始控制她,並且對她要求非常高。
特別是,同父親傾訴學校遇到的事情時,父親總是嚴厲地批評她,說,一定是她沒做好,既然老師說了,那就認真學習,別天天只知道玩。
開始時,她也只是聽聽,後面開始同父親講道理,道理講不通的時候,就開始同父親爭吵。
直到爭吵也不起作用時,就開始積壓在自己心裡,直到上初中時,她覺得實在忍無可忍了。
就開始反抗,當她把積壓多年的負面情緒宣洩出來後,父親則說她以前挺乖的,現在這狀態。
一定是交了不好的朋友,甚至對她更加嚴厲,還不斷地用父親的權威來迫使榮譽聽自己的。
直到榮譽承受不住父親的權威和壓迫,以及學校同學和老師的諷刺,就開始失眠,開始時,父親真怕榮譽生病,就四處帶著榮譽去看病。
但看了很久後,醫生都說她沒病,父親也覺得榮譽沒病,就說她裝的,還讓她立馬調整好去上學。
這讓原本心理崩潰的榮譽,內心的防線徹底崩塌,直接用服用安眠藥,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直到榮譽服用安眠藥後,父親才意識到真出現問題了,也不再要求孩子了,而是開始改變自己。
接下來一起看看,育兒道路上,為人父母最需要改變的是什麼?
不要只關注成績,也要關注孩子心理
育兒的道路上,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的成績,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就像書中的榮譽,小時候父親經常會陪她玩,滿足榮譽身體和心理的一切需要,但自從上學後。
父親就開始只關注成績,忽視榮譽的心理健康,這讓原本就缺乏母愛的榮譽,內心更加匱乏。
一個孩子,在她成長過程中,她所有的情緒,是需要父母能看見,並且給予理解和接納的。
但如果只關注成績,忽視孩子心理的話,孩子的負面情緒就會積壓在心裡,有苦無處傾訴。
這樣就會形成對世界的錯誤認知,以及開始否認自己,直到自己無法承受時,開始抑鬱和崩潰。
孩子心智未成熟之前,她所有的認知都是從養育者以及環境和身邊人對自己的看法所得來的。
作為養育者,這時,我們一定要第一時間看見孩子的感受,並給予理解,以及尊重和接納。
就像榮譽的父親,後面不再只關注孩子的成績,而是更多地開始關注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健康。
因為父親的改變,也讓榮譽慢慢地抑鬱的狀態里走出來,開始擁抱一直深愛自己的父親。
學會尊重,而不是用權威壓迫
養育孩子的道路上,作為父母,一定要學會尊重孩子,而不是用父母的權威來讓孩子順從。
權威的順從,只是表面順從,但孩子的內心卻是反抗和抵觸的,久了會讓孩子產生敵對情緒。
就像書中的榮譽,表面服從了父親,但內心特別抗拒,知道自己無法反抗父親的權威時。
就用自殺來反抗,其實她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會自殺,就是覺得沒人理解,感覺自己太痛苦了。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
其實這是一種對權威的挑戰,既然我活的時候不能壓過你,那麼,我就用死亡來讓你妥協。
可想,用權威壓迫孩子,來讓孩子服從,其實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傷害,因為壓迫中。
會直接忽視孩子的心聲和意見,總覺得自己是對的,孩子是錯的,從而不去尊重自己的孩子。
但孩子隨著年齡增長,獨立意識一點點增強,她極度需要被認可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納。
所以,這時,一定不能再用父母的權威或者我們覺得對的方式去愛孩子,而是要學會尊重孩子。
因為,我們真正意義上的愛孩子,就是用孩子喜歡和適合孩子的方式,去愛我們的孩子。
這才是為人父母,對於孩子最厚重最需要的愛。
放低姿態,從質問者,變傾聽者
作為父母,一定要學會放低姿態,不要遇到事情,就是指責或者質問孩子,而是要學會傾聽。
孩子成長過程中,孩子的很多問題,其實很多時候,都是父母不願意傾聽而導致的。
因為,只有傾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我們才能第一時間,了解孩子遇到的問題和困惑。
也才能第一時間幫助孩子,如果孩子遇到問題,我們不去傾聽,而是質問和指責,時間長了。
孩子就不會再尋求幫助,而是自己默默承受,當內心承受不住時,就會引發抑鬱和叛逆。
養育孩子的道路上,我們不僅僅是父母,更是孩子的朋友,特別是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
更需要父母放低姿態,傾聽孩子的聲音,在孩子迷茫和無助時,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引和安全感。
放低姿態,是為人父母的智慧,也是高格局的體現。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探討!
作者介紹:
彤橦媽媽聊育兒,我是一枚熱愛學習熱愛成長的90後二胎寶媽,我喜歡用寫作的方式來記錄自己和孩子,同時,用故事的方式來點亮人生,願望是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看書小女孩 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