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男人一輩子也沒被他老子鼓勵過一次!
--彪悍的鹹魚
每一個老子都是從兒子走過來的,卻做不到自己兒時想要的父親模樣,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個話題:中國式父子為何難相處?
在說到父子關係難相處時,我們可能會反問:難道會比婆媳關係更難?
其實不然,相較於婆媳間的過度「溝通」,大多數父子間的近乎零溝通,才是人際關係的癌症。
在正文開始之前,我們評鑒一段話。
「風霜與憂患,讓奔波在外的父親逐漸有了一張嚴厲的面容,回到家來,孩子的無知與懶散又讓他有了一顆急躁的心。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明白,擺在他們眼前的,是一條多麼崎嶇的長路。怎麼樣才能讓孩子知道,父親的呵護是多麼有限和短暫。可是,孩子們不想去明白,也不想去知道,他們喜歡投向母親柔軟和溫暖的懷抱,享受那一種無限的縱容和疼愛。
在中國式家庭關係中,父親往往是唱白臉扮演家庭原則和權威的存在,
而男性自帶情感表達粗糙的基因。加之更多是為家庭在外摸爬滾打,造成了父親位置的缺失,父親簡單粗暴的將自以為好的社會經驗灌輸給自己的下一代。
而在兒子眼中的父親,時而是最值得信任的肩膀,可又有時候兩人之間又劍拔弩張。
崇拜、畏懼、依賴、對抗種種情緒調和在一起,變成了一個男孩對父親最複雜的記憶。
在中國,每個男人這一輩都逃不開父與子關係的這個難題,怎樣才能避免這種傳統性父子關係呢!
下面這幾條關於父子關係的紅線,希望能讓你有所思考!
父親往往扮演原則的角色,在家庭中是一把約束兒子行為的戒尺。
在日常相處中,面對孩子不合規矩的舉動,很多父親先會是一頓不分青紅皂白指責。
過度無端的指責實際是利用「喚起孩子的負面心理感受」的方式,來達到約束孩子的目的。
而此種方式雖有效果,但對小孩心理產生強大的摧毀作用。
長年累月的指責讓他們變得敏感多疑,做任何事情都會畏手畏腳,在打壓下成長的孩子,無法形成一個強大的內心,往後的成長之路註定如履薄冰。
有些人一輩子都活在童年的陰影中
「父子間良好溝通是情感的需要,更是成長的需要。」
然而現實中,「三句好話抵不過一馬棒」卻是很多父子之間的真實寫照,
很多父親開口就是大道理,但孩子反駁的歪理比你的還多,勞心費力,孩子只覺得嘮叨、不耐煩。然後免不了給孩子來一頓「愛的教育」。
沒有同理心,不注意措辭,溝通時只管自己一時痛快地宣洩,不注意孩子的情緒。
試問下自己,當你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做,估計已經要挽起袖子準備開幹了吧地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先聆聽,再思考,後發言。
對抗式的溝通只會父子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僵硬。久而久之,孩子的心門慢慢緊閉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為什麼每天總是看不見爸爸?」「為什麼爸爸回家了就總是在玩手機?」
很多父親因為自身和工作的原因,有意無意地缺席了孩子的成長。
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
很多孩子在形成社會觀和人格的重要時刻,父親的缺位導致了孩子缺乏應有的教導和模仿對象。
沒有引導的孩子自顧自野蠻生長,或許他會在摸爬滾打中學習修正,也有可能在成長中迷失方向。
父愛不應成為一種奢侈品。
彪悍的鹹魚快三十了,還沒被我老子鼓勵過一次,看著文章的你可能更慘,一輩子都沒有過一次。
我不敢在公眾場合大聲說話,只要在公眾場合說話都是對我的一種折磨,這不是為了碼字而捏造的事。
我清楚的知道這不好,多少次給了自己重新開始的機會,然而就是扭轉不過來! 這就是兒時缺乏鼓所造成的最嚴重後遺症!
人要是套上自卑這層枷鎖,難有出頭之日,就像被騸了一樣,幹什麼事情都差了一股勁、少了一口氣。
兒時的你期待過父親的鼓勵嗎?現在的你經常鼓勵你的孩子嗎?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個世界,卻並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人有愛與被愛的需求,只有孩子才可以讓你付出完整的愛,這個愛的對象,是其他關係無法替代的。
「養兒不是為防老」,他繼承了你的眼睛、手和腿,繼續在這世間行走,繼續感受著這世界。
最後我在想:如果孩子有選擇父母的權力,這世上估計80%的人都要斷子絕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