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 全媒體記者 田甜
湖南株洲的街頭,一對母子的身影常引人駐足,13歲的腦癱少年譚兆盛手握話筒,用略顯顫抖卻清澈的嗓音唱響《天之大》;身旁提著音響的母親譚淑琴,既是他的「金牌經紀人」,也是他逐夢路上最堅定的陪伴者。這對母子的故事,不僅是一段與命運抗爭的傳奇,更是一曲關於愛與希望的讚歌。
早產腦癱兒對音樂異常敏感,堅持練習唱歌
2012年,譚兆盛出生時僅28周便早產,體重僅1.8斤,住院3個月後因經濟困難提前出院。5個月大時,他被確診為腦癱,伴隨運動障礙、語言遲緩、內斜視和癲癇等多重疾病。面對醫生的診斷,譚淑琴一度陷入絕望:「這樣一個渾身是『病』的孩子,未來該怎麼辦?」
為了給兒子爭取康復機會,譚淑琴帶著孩子輾轉長沙、北京多地求醫。在譚兆盛一歲半的時候,譚淑琴毅然離婚,帶著兒子凈身出戶,開啟單親母親的艱難旅程。
康復訓練的日子裡,譚淑琴發現兒子對聲音異常敏感。家中播放音樂時,譚兆盛會要求反覆聆聽,並嘗試跟唱。儘管因肌肉控制困難,兒子的聲音時常顫抖,但那份執著讓譚淑琴看到了希望。於是她開始利用康復訓練外的碎片時間教兒子唱歌,甚至自學鋼琴、口風琴和排簫,為兒子創造音樂環境。
從街頭到舞台,他說「要用音樂傳遞希望」
2022年,譚兆盛首次登台演唱《男兒當自強》,儘管腳步踉蹌,但他毫不怯場,收穫全場掌聲。
這次演出成為母子倆命運的轉折點。
此後,譚淑琴便提著音響,陪兒子從社區廣場唱到商業街區。路人或質疑或感動,但譚兆盛的歌聲逐漸吸引了一批忠實聽眾,在社交平台的演出視頻更獲得了20多萬的點贊,評論區滿是「生命的強音」「母愛創造奇蹟」的鼓勵。譚淑琴將兒子的日常發布至網路後,獲得了更多人的關注,甚至有音樂人主動提供專業指導。
如今,譚兆盛的音樂天賦愈發凸顯。他僅需一兩天便能學會一首新歌,甚至能憑記憶精準復刻鋼琴旋律。
2024年,譚兆盛在株洲市關愛孤獨症兒童公益活動中以一曲《天之大》感動全場,並受邀參加湖南省殘聯組織的賽事。
「疾病給了兒子太多阻礙,但音樂讓他找到了價值。」譚淑琴表示,儘管站立唱歌時仍需不斷調整姿勢保持平衡,儘管學習樂理需付出常人十倍的努力,但譚兆盛始終樂觀,「只要有了方向,哪怕付出很多都沒關係」。
譚淑琴的堅持不僅為兒子推開了一扇窗,也為更多特殊家庭帶來希望。未來,她計劃帶兒子參與更多公益演出,用音樂傳遞力量。
而譚兆盛則夢想著站上更大的舞台:「我想向大家證明,腦癱孩子也能活出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