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的孩子第一次來到海邊學習游泳,但他剛一下水就不斷掙扎,隨著海水的波動,他掙扎得更厲害,完全不能聽清楚爸爸跟他說了什麼,顯然,孩子特別害怕水。而這位爸爸,是一位可以不惜一切代價讓兒子變成游泳健將的父親。
如果是我們,也許會對我們的孩子說:「沒關係的,這是海水,不用怕。」然後就開始游泳,以示範給孩子看。
但這位4歲的爸爸並沒有這麼做。他反而走到孩子身邊,面帶微笑,扶起兒子,說了一句:「你游得太棒了,我到現在都不能浮在水面。」沒想到,就這樣一句看似沒有意義的話,卻讓孩子興奮起來,之後,孩子戰勝了對水的恐懼,很快學會了游泳。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很多令他們恐懼的事,時常我們總會理所當然地安慰孩子:沒事,這沒什麼。但是這句安慰,其實並不能起什麼作用,可是竟然不起作用,我們又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孩子戰勝恐懼呢?
心理學家埃維和心理治療師阿爾貝托合著的《兒童恐懼心理學:從塗鴉中讀懂孩子的恐懼情緒》一書就告訴了我們答案。
這本書是我們了解孩子的恐懼心理的指南,書中向我們介紹了兒童塗鴉中所呈現的恐懼情緒,告訴我們不同類型的恐懼情緒應該如何解決。書中提出一個幫助孩子戰勝恐懼觀點:擁抱比安慰更有用。
其實,在解決孩子恐懼心理時,我們先了解恐懼。
恐懼是懦弱的表現嗎?
當我們看到孩子感到害怕時,我們常常沒有放在心裡,反而覺得孩子大驚小怪,甚至會覺得孩子過於懦弱,不夠強大。
其實,換位思考,作為大人的我們也有感到害怕的時候,可以說,恐懼情緒是伴隨我們一生的,適當的恐懼情緒的存在其實對我們每個人是有利的。
比如,當我們來到一個黑暗的地方,那裡了無人煙,寂靜得讓我們覺得可怕,我們的恐懼情緒油然而生,此刻,因為這個情緒我們不敢接近怕前方有什麼危險,為了保護我們自己,我們每走一步,都會警惕。
這就是恐懼情緒的作用,讓我們對接近,產生了保護自己的警惕感。
這就是恐懼對我們的作用,恐懼情緒對我們而言,是生存需要,有助於我們保護自我的警惕感,有助於我們應變能力的發展。
因此, 恐懼不是懦弱的表現,相反的,這是每個人出生之後的一種本能,在恐懼情緒的驅動下,我們才能慢慢成長。正如作者所說:「恐懼存在的意義是被克服,正因為克服了恐懼,兒童才能得以成長並獲得獨立自主。」
那麼,作為父母,作為過來人,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讓孩子從恐懼情緒中得以成長?
克服恐懼不能只是安慰
很多時候,面對孩子的恐懼,我們都站在大人的角度去俯視,於是就有了「孩子,沒事,這沒什麼,你應該這樣做……」之類看似安慰的話。但對孩子來說,孩子並不能理解大人的這些話,對他們而言,這些話是無用的,並不能幫助他們戰勝恐懼。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做:比如孩子害怕雷聲,那麼我們可以跟他們說,孩子,我們來聽聽,這雷聲像什麼,像不像烏雲在玩撞擊遊戲呢?當孩子聽到這樣的形容,他們反而會覺得有趣,漸漸地就會消除對雷聲的恐懼。
所以,作者說:「面對兒童的恐懼情緒時,並不需要講道理或概念化。」「兒童不需要邏輯性很強的道理,也不屈從於強勢或強迫,而是需要我們對其個性給予肯定和強化。」
說到個性,對於孩子的恐懼情緒也有不同的區別,這種區別來自年齡,來自不同類型的恐懼情緒,當我們足夠了解孩子的恐懼類型時,我們才能對症下藥,幫助孩子戰勝恐懼。
從塗鴉中解讀恐懼情緒
每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其恐懼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在這本書中,作者從0-12歲分別列出了每個年齡階段孩子恐懼情緒的共性。但這樣還不夠,要解決好孩子的恐懼情緒,我們還需要更具體的分析,比如恐懼的具體類型。
要知道孩子恐懼的具體類型,有很多方法,但最直觀的,是通過孩子的畫來判斷。
比如,有些孩子從小沒有安全感,害怕被拋棄,那麼他們會表現出沉默寡言、自我封閉,或者無理由的攻擊性。在他們的畫中,我們常常會發現他們畫的樹總是彎彎曲曲,他們畫的人可能沒有塗上顏色等等。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了孩子是害怕被拋棄,那麼我們就可以相應地採取措施:例如用肯定的語氣讓他們安心,在日常生活中多陪陪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親密。
總結
面對孩子的恐懼情緒,嚴苛的教育只會讓孩子產生更多的內疚感,而簡單的「你應該做」或「你不能做」也很難讓他們獨立,也許,在他們小的時候,在父母的指揮下,他們表現得很好,但等他們大了,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讓他失去人生的目標,無法讓自己變得強大。
所以,我們需要更好地了解恐懼,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戰勝恐懼,讓他們獲得更好地成長。有時,「具有參與感地非言語符號比安慰的話語更有用,如一個擁抱或一個愛撫要好過許多無用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