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書玉滿堂 1周前
我們的言行,都是受到背後的感覺和意識所支配。比如一個人問「你從這件事中學到了什麼」時,既可以是責備的心態,也可以是同情的心態,與之對應的是疏遠、敵意的氛圍,或者親近、信任的氛圍。
我們說話的語氣,往往最能表達言語背後的感覺,比如孩子把水灑在了桌子上,解決辦法和最終目的,應該是讓TA把水擦乾淨,並在以後小心點。
如果這個時候,大人說:你把桌子弄濕了,該處理這個事情呢?這種引起孩子注意的說法,比直接要求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同時也是以尊重的態度讓孩子參與,孩子也能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很好的處理這件事。
如果大人不這麼說,而是埋怨「你怎麼這麼笨呢,馬上清理乾淨」,很大可能會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反叛。
鑒於意識的重要性,我們有必要去認知事情的本質,如此才能有正確的意識,從而有適宜的言行。
第一,我們應該明白,孩子是有感情的人,而不是機器人,他們除了心智和經驗不足外,其它方面跟我們一樣。
人的行為取決於所處的社會環境,孩子也是時刻在做著各種決定,並形成著對自己、對世界的信念。有時候孩子只是為了獲得認同,而在我們看來卻是不良行為。
第二,所有的行為都有目的,但孩子們對如何達成目的缺乏行為能力,這就導致了在我們看來,他們的很多行為是笨拙的、甚至與目的背道而馳,他們達不到目的不會反思,只會變本加厲,如此便形成了惡性循環。
第三,孩子們尋求價值感和歸屬感的意願,比我們更強烈。有時候他們惹人厭煩,只是他們在這種意願支配下產生了錯誤的想法。
第四,孩子行為不當,很大可能是因為TA喪失了信心,孩子自己無法清醒的意識到這種錯亂行為,但大人有責任去破解這個行為密碼,以找到正確幫助孩子的辦法,而不是應激式的責罵。
一旦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 ,就會以合作的態度與大人溝通,進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第五,責任感是健全人格不可缺的一項,大人如果扮演「超級爸媽」的角色,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通過自己體驗,來發展自己能力和信念的機會,而一旦沒有了責任感,孩子就會認為全世界該為他們服務,不能如願以償,就會抱怨世界不公。
第六,平等並不意味著完全相同,而是尊重和理解,我們應該摒棄因為孩子經驗、知識不足,而在解決問題上不平等對待。
第七,犯錯是學習的機會,錯誤並不是最可怕的,面對錯誤我們應該承認、接納、解決,而不是抵觸和迴避。
第八,讓孩子知道你愛TA,並不是我們以為的那麼簡單,我們習慣用約束、責備等方式,來呵護我們心中的孩子,而現實中孩子需要的是你的溝通、內心想法的準確傳達。
以上8點,是概念也是原則,有助於我們理解人的行為,並形成管教所需的正確態度和方法。
全文完。點擊頭像,下期分享《性格與出生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