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語言:「家貧不怨,方顯心富;運衰不責,始見真情。」
人到中年,經歷了世事浮沉,才懂得擔當二字。
父母的給予已是竭盡全力,兄弟的孝心各有不同,妻子的付出值得體諒,孩子的純真理應守護。
而一個家最好的福氣,就是窮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責妻,氣不凶子。

1、窮不怪父
古語有言:「犬不擇家貧,子不嫌母醜。」
這世上,最寒心的莫過於子女飛黃騰達後,嫌棄父母沒本事;自己混得不如意,卻怪父母沒給他更好的起點。
父母或許給不了你富貴榮華,但一定毫無保留。
人到中年,埋怨父母無能的人,終其一生都在推卸責任。
范仲淹兩歲喪父,母親因貧困無依,只得改嫁。
寄人籬下的范仲淹,生活異常艱苦,每日僅以稀粥為食,待粥凝固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點鹹菜充饑。
但他從未埋怨過父母,反而更加刻苦讀書。
為了擺脫這種困境,范仲淹毅然辭別母親,前往南都應天府書院求學。
在書院里,他晝夜苦讀,五年間,甚至未曾解開衣褲好好睡過一覺。
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冷水洗臉提神。
他的生活極其節儉,連吃頓熱飯都是奢望。
即便如此,范仲淹始終心懷感恩,感恩母親的養育,也感恩生活給予他磨礪的機會。
最終,他學有所成,成為北宋傑出的文學家。
《增廣賢文》有言:「父無能,子不怨。」
把父母當靠山的人,永遠長不成高山。父母的給予是情分,而非本分。
不把人生的失敗甩鍋給父母,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便是最大的恩情。
接納父母的平凡,體諒他們的艱辛,才是一個人成熟的開始。
人到中年,要扛起責任,活出自己的人生。

2、孝不比兄
老話說:「十個手指有長短,荷花出水有高低。」
人生變幻莫測,兒女境遇不同在所難免。
有人家業有成,有人平凡度日;有人遠走他鄉,有人守在身旁。
孝心不是非要爭個輸贏的比賽,親情更不是非要算清賬目的買賣。
孝順父母,本應是發自內心的感恩,卻成了互相攀比的負擔,損了孝心,丟了福德。
梁啟超流亡日本時,兄長梁啟勛留守廣東侍奉雙親。
有親戚挑撥:「你弟弟在海外風光,卻讓兄長在家盡孝,真是不公。」
梁啟勛笑道:「任公(梁啟超)以筆為劍喚醒國人,難道不是大孝?」
後來梁啟超寄回稿費,用來修繕祖宅,旁人都言,論孝,還是啟超為上。
梁啟勛也不惱,一如往常照顧父母日常起居。
父親去世時,梁啟超無法回國,跪在橫濱海邊痛哭。梁啟勛知道後,專門找人去寬慰。
多少年來,梁家一體同心,兄弟間沒有一點嫌隙,旁人為之止動容。
《曾國藩家書》有言:「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
有人陪父母說話解悶,有人給父母買房買車,都是愛的不同語言。
孝順父母,不在錢財多寡,而在真心實意。
計較誰付出多,誰付出少,只會讓親情蒙塵,讓父母寒心。

3、苦不責妻
《漢書》有言:「夫婦之道,有義則合,無義則離。」
生活實苦,但把苦水潑向枕邊人,是一個家最大的悲哀。
「貧賤夫妻百事哀」,多少婚姻敗給了埋怨,多少夫妻毀在了訴苦。
殊不知,在你窮困潦倒仍舊願意留在身邊陪你吃糠咽菜的人,才是上天賜給你的貴人。
人到中年,事業起伏,生活壓力倍增,但再難,也不該把脾氣撒在最親近的人身上。
從前有個叫王善的農夫,家境貧寒,每日早出晚歸,辛苦耕種幾畝薄田。
他的妻子李氏體弱多病,不能像別人家的媳婦那樣下地幹活,只能在家做些輕便的針線活。
有一年大旱,莊稼歉收,王善每日愁眉不展,但仍咬牙堅持。
鄰居們見他日子艱難,便勸他:
「你媳婦身子弱,幫不上忙,不如休了她,再娶個能幹的,日子也能輕鬆些。」
王善聽了,只是搖頭道:
「她嫁給我時,我也沒許她富貴日子,如今怎能因貧賤就嫌棄她?她病著,我更該好好待她。」
後來,王善更加勤懇,白天種地,晚上還去鎮上幫工,賺些銅錢給妻子買葯。
李氏雖不能出力,卻總是儘力把家裡收拾得乾淨整潔,讓丈夫回家能吃上一口熱飯。
幾年後,天時好轉,王善的莊稼連年豐收,日子漸漸寬裕起來。
更讓人驚喜的是,李氏的病竟也慢慢好轉,還能做些輕活補貼家用。
《增廣賢文》:「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苦不責妻,是一個男人最大的智慧。
你罵她一句,家便冷一分;你護她一時,福便厚一丈。
夫妻同心熬過的苦,終會變成晚年相視一笑的甜。

4、氣不凶子
《格言聯璧》中說:「怒罵子女,不如以身教之。」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你若暴躁易怒,他將來也會成為情緒的奴隸。
你的脾氣,決定了他一生的性格。
胡適的母親馮順弟,一生坎坷,卻從未把怨氣發泄在孩子身上。
胡適年幼時,父親早逝,家道中落,母親獨自撫養幾個孩子。
在那個年代,寡婦持家,處處受人欺負。
可無論外面受了多少委屈,回到家,她從不打罵孩子。
有一次,胡適調皮搗蛋,把家裡的花瓶打碎了。
鄰居慫恿馮順弟:「這孩子不打不成器!」
可她只是輕輕嘆了口氣,把碎片收拾乾淨,然後摸著胡適的頭說:「以後小心些。」
胡適在溫柔的氛圍下長大,懂得體諒也懂得控制情緒。
孩子的世界很小,父母就是他的全部。
你的暴躁,會讓他變得膽小;你的耐心,才會讓他自信從容。
真正的教養,不是打罵,而是以身作則。
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但需要情緒穩定的父母。
你若把外面的氣帶回家,傷的是孩子的心,毀的是他一生的安全感。
古人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窮不怪父,是為人子的本分;孝不比兄,是手足情深的智慧;
苦不責妻,是夫妻恩義的擔當;氣不凶子,是父母責任的堅守。
人生下半場,拼的不是財富,而是家庭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