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召回”及民航局“安检新规”带来的一系列风波与讨论远未结束。
自6月中下旬以来,充电宝产品头部企业安克创新、罗马仕相继宣布召回多型号多个批次“存在质量问题”的充电宝,分别召回约49.17万台、超71万台。原因均指向同一家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在对外采访中,安克创新方面透露,安普瑞斯“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电芯原材料”,导致一些产品出现热失控的情况。
民航局宣布6月28日起实施新规则则将“问题充电宝”的讨论重点推向了“是否具备3C认证”(CCC认证,即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无3C标识或标识模糊不清的充电宝,及被召回型号/批次的充电宝均被禁止携带上飞机。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购买了“无3C认证”充电宝的消费者维权,充电宝产业“轻资产运营”的代工模式是否靠谱也引起外界讨论:例如如何看待政策规定变更下的充电宝3C认证问题?消费电子行业通用的代工模式又是否是症结所在?
7月7日,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在接受星岛环球网记者采访时均提到,过去几年充电宝行业“内卷”,低价竞争导致产业链上的企业利润被压缩,为求生存而忽视了合规问题。
对于在2024年8月1日后购买了无3C认证充电宝的消费者维权问题。7月8日,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亮律师对星岛环球网记者表示,消费者可以向商家要求退换货,但此日期之前销售的无3C认证充电宝,由于尚未被纳入3C强制认证范围,因此消费者仅因“无3C认证”要求商家退换货难以得到充分支持。
头部品牌“踩雷”拉开洗牌序幕
安克创新和罗马仕,分别是充电宝高端市场及性价比市场的代表性品牌,两家企业在国内市场累计超120万台召回,其规模之大、覆盖终端消费市场的范围都空前。
值得注意的是,供应商安普瑞斯的“问题电芯”影响的并不仅限于上述已明确的超120万台召回及安克创新海外市场召回产品。安克创新副总裁、充电及储能业务负责人熊康在接受行业自媒体“知危”采访时透露,这款电芯产量估计在2000万到3000万片,“有问题的比例,肯定不是市面上已经召回的这个数字。”
问题电芯最终流向了哪些品牌产品尚无法得知,已经明确发布召回计划的安克创新与罗马仕,目前都在推进消费者商品退换事项。安克创新在发布召回计划后为消费者寄送了防火防爆袋,并洽谈了合作快递上门取件,但充电宝产品难邮寄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截至7月3日的数据,20多万用户向安克创新提交了召回申请,占其国内召回总量的三成以上。
罗马仕方面的售后则有些一波三折。
7月6日凌晨,罗马仕发布停工停产通知,将于2025年7月7日起停工6个月,除召回相关员工,其余员工停工停产。据网友7月7日分享的召回页面截图显示,其退款已排队至17万位之后。
截至目前,罗马仕京东、淘宝、拼多多平台的官方旗舰店均已关闭,其微信小程序官方商城、京东自营旗舰店及京东平台的罗马仕数码配件旗舰店的移动电源产品均已下架。
两家企业在面对类似事件时的运营效率与财务状况,以及民航局对充电宝的新监管政策,实际上也是这一轮移动电源市场洗牌的开端与缩影。
“现在的民航局新规虽然短期内可能给生产、使用环节带来不便,但长远来看会倒闭行业发展得更好,企业和品牌为了符合新规要求,必然会生产更靠谱、更安全的产品。”丁道师说道。
“3C认证”争议
随着民航局出台充电宝乘机新规,此次的“问题充电宝”风波已不仅限于两家头部企业的产品召回,还引发了消费者对充电宝3C认证的高度关注。
截至7月8日星岛环球网发稿,黑猫投诉网站关键词包括“充电宝3C”的相关投诉已近四千条,理由包括但不限于“购买的型号3C认证被撤销”、“购买型号无3C认证”、“购买的召回型号产品不属于召回批次”,要求商家退款或更换具备3C认证的型号。
多个消费者提及了两个关键时间点——2023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告称,自2023年8月1日起对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实施3C认证管理。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3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这些消费者认为,企业不应在相关部门发布规定后仍然出售“不合规”产品。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是否具备3C认证”并不能和“充电宝能否使用”或是“产品是否存在安全风险”划等号。从目前公开信息来看,尚无证据指出不具备3C认证的充电宝产品存在安全风险。
从法律角度看,这类消费者“维权”诉求能否得到支持?
在陈亮看来,消费者要明确,召回制度的核心是针对存在安全隐患或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缺陷产品,召回范围通常以明确的生产日期、生产批次、产品序列号限定,因此产品是否应当召回是有明确界定的。
陈亮总结道,如果产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消费者有权要求退换货。若产品本身没有质量问题,消费者要求退换在法律上不能构成退换货的法定理由,是不能完全得到支持的。
7月7日,虎嗅年度作者、互联网分析师判官也认为,企业只需要保证其生产的产品合法合规,不应过度放大企业的义务。其指出,一般而言企业标准会高于类似3C认证的强制性安全标准,尤其头部企业的标准不会定得太低。3C认证相关规定在2023年出台,可以假定之前市面上的正规企业的产品大概率是没有问题的,“不让使用没有3C标识的充电宝是特定情况下,只是坐飞机不让带,并没有规定不能日常使用。”
从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发布的公告内容来看,相关部门给了未获得3C认证及未标注标志的产品一年缓冲期,从这个角度来看,未获得3C认证的充电宝产品存在风险的可能性也不大。
“外包代工”模式并非原罪
跳出消费端来看,由于安克创新及罗马仕此次风波均源起电芯供应商,市场也将目光投向了充电宝品牌的“外包模式”,认为这一模式存在问题。
以安克创新为例,据该公司2024年业绩报告,其主要经营模式是“通过自主研发设计、外协生产及采购、仓储物流 及出口、境内外线上线下销售等业务环节,将上游供应商、物流服务商以及遍及全球的下游消费者客户连接起来”,简单来说就是安克创新只负责研发设计,其他的部分外包给供应商。
实际上,这也是消费电子行业通行的商业模式。7月7日-8日,多位专业人士在接受星岛环球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是否外包与产品质量并不存在正相关性或负相关性。
丁道师向星岛环球网记者举例称,全球多个顶级品牌都委托富士康代工,这些产品也都达到了全球顶尖的质量,反而不少企业自己制造生产的产品出现了问题,“全球经济早就一体化了,大到一辆汽车小到一把剃须刀,背后是无数个产业链上的无数企业协同的结果,研发、生产、销售分别由不同的企业完成,是现代商业运行很正常的逻辑原则。”
“消费电子类企业最重要的并不是生产,而是研发、设计和渠道,再加上国内供应链非常完善,将生产外包对企业来说是比较合适的选择,电芯原材料、电路板、外壳等各个组件交给专业的供应商,大家都做自己擅长的部分,其实更有利于质量提升。”判官向星岛环球网记者表示。
采用了“问题电芯”的充电宝流向市场,更多是供应链管理的某个或多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品牌方将生产环节层层外包对于其快速进入市场、降低成本有帮助。但若对供应链把控不严、对供应商监管不到位,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张毅表示,从上游的供应商到中游的代工厂,质量把关缺失,以及有媒体报道安普瑞斯作为供应商再次将订单外包等,都说明行业供应链管理体系出现了问题。
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此次风暴中心的安克创新及罗马仕两家企业的难题,安普瑞斯是电芯部件的头部供应商,今年6月10日,其拥有的74张3C证书状态变更,更新为“暂停”或“撤销” ,原因包括“工厂监督检查不通过”和“工厂检查有严重不符合项(如产品一致性存在问题等)”。
如何加强对供应商的穿透式管控,是摆在所有企业面前的命题。
在“召回”风波后,熊康接受前述自媒体采访时表示,品牌方包括过去的安克创新并不具备拆解电芯分析材料的能力,更多是将电芯作为来料进行管理。今年安克创新的实验室条件已经强化,同时也下决心将其他相关能力加强,希望未来不再只依赖电芯供应商的品质管控,能够全量地去分析制程和工艺过程中的数据。同时,安克创新已经建立了实验室、追溯平台和专门负责电芯可靠性的团队,同时对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动监控和分析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数据,确保没有风险。
星岛环球网特约记者陈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