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幻觉:小米为何仍不肯离开印度?

2025年07月06日23:32:08 科技 1397

撰文 泰坦


最后的幻觉:小米为何仍不肯离开印度? - 天天要闻

在全球化与地缘政治交织的棋盘上,小米正在印度进行一场越来越艰难的“持久战”。面对印度政府的高压政策、巨额罚款和持续的技术围堵,小米的处境已形同“战略围困”。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尽管盈利被严重压缩、市场份额下滑、前景黯淡,小米依然没有做出撤资印度的决断。这一“最后的幻觉”背后,究竟有着怎样复杂的博弈与心理赌局?


---


一、小米在印度的辉煌与坠落


曾经的“印度手机之王”


2014年,小米正式进军印度市场。当时,这家中国新贵凭借高性价比的红米系列产品,一举打破三星与本地品牌主导的局面。短短数年内,小米成为印度第一大智能手机品牌,甚至在2018年占据了近30%的市场份额。


印度,成了小米“国际化”的最大样本,也一度被雷军誉为“第二主战场”。


从神坛跌落的开始:地缘政治变局


然而,自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政府开始全面收紧对中国企业的政策。小米也逐步进入“高压锅”状态:


巨额罚款:2022年4月,印度财政执法局(ED)以“违反外汇管理法”为由,冻结小米在印度的约55亿人民币资产


高层整肃:包括小米印度总裁马努·库马尔·贾恩在内的多位高层被调查、传唤,甚至“被回国”。


政策围堵:印度政府鼓励本地制造、要求技术转移,同时设置各种行政壁垒,让小米的供应链和经营变得愈发艰难。


本地化变异:印度政府强推小米与本地企业合资,要求品牌让渡控制权,甚至不排除将“印度小米”本地国有化的隐性动向。


小米在印度的净利润几乎被罚没、资产被冻结、形象受损,品牌神话一夕破碎。


---


二、小米为何不撤?战略逻辑背后的三重原因


尽管印度市场成了“血色战场”,但小米至今仍未选择撤出。这种看似“病态”的坚守,其实有着极为复杂的战略计算。


1. 市场幻觉:人口红利与未来规模


印度拥有全球第二大人口市场(14亿+),智能手机普及率仍未饱和。对任何一家硬件企业而言,这里仍是潜在的增长热土。


小米心存幻想:一旦中印关系缓和、监管松动,自己或许仍能“王者归来”。而且撤出印度,将意味着永久放弃未来可能的十亿级市场,对股东交代困难。


这是小米的第一个幻觉:市场红利终将回归。


2. ** sunk cost 效应:巨额投入难以割舍**


截至2022年,小米在印度的工厂、仓储、物流体系、渠道、售后等投入,累计超过10亿美元。包括与富士康比亚迪等合资建厂项目,早已深入本地。


撤离意味着前期投资全部归零,并可能被印度政府接收、转交其他本地品牌(如Lava、Micromax),变成“他人嫁衣”。


更严重的是,小米若在印度败退,其“出海样板”神话将遭全面否定,对其他海外市场扩张(如拉美、非洲)带来连锁负面冲击。


这是小米的第二个幻觉:投入不能白费。


3. 战略焦虑:中国市场已无增长空间


小米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逐年下滑,2023年后被荣耀、华为反超。高端市场被苹果和华为双重压制,低端市场被拼多多系与一加、真我蚕食,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


此时,印度虽然苦难重重,但却是小米除中国以外**“最后的战略高地”**。若连这里都放弃,小米国际化几乎全面溃败,估值逻辑将被市场质疑。


这是小米的第三个幻觉:没有退路,只能赌下去。


---


三、印度的盘算:不是欢迎小米,而是吃干榨净


“去中国化”政策实质是“攫取式民族主义


印度并非一味排斥中国品牌,而是有选择地引导、吸收、控制。在小米的案例中,印度政府的策略非常清晰:


通过行政与法律手段“冻结利润”;


借技术与渠道进行本地品牌替代;


借罚款、查税、限制管理层入境等手段强迫合资、转让资产;


利用小米建立起来的消费习惯与零售体系,逐步导向印度本土品牌接盘。


一句话总结:不赶走你,但要掏空你。


印度政府清楚,小米已深度本地化、无法迅速撤离,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慢火炖肉”,最终实现**“中国品牌印度化”**的战略目标。


---


四、留守的代价:小米正被“温水煮青蛙”


目前小米在印度的品牌力大不如前:


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29%跌至2024年的15%**以下;


高端产品难以打开局面,中低端被Realme、三星、Infinix围攻;


主要收入来源转向“电视”“IoT”产品,毛利低、竞争激烈;


被迫接受“制造在印度”,但产品技术命脉仍掌握在中国总部,导致两头不讨好。


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也遭受极大冲击:


高层频繁更换;


与总部沟通不畅,战略摇摆;


在印度已沦为“品牌代工化壳公司”,逐步被边缘化。


若继续留守,小米可能会失去品牌独立性、技术主导权,甚至成为某种“印度版小米”的空壳化象征。


---


五、小米的选择还有多少?


其实,小米仍有几条出路,但都异常艰难:


1. 部分收缩+战略转移:将资源逐步转向中东、拉美、东南亚等友好市场,对印度维持最小化运营,转守为攻。


2. 彻底本地合资:接受印度强制性“印资主导”方案,但将其视为“独立印度品牌”,对股东可能交代困难。


3. 壮士断腕,彻底撤离:接受损失,重建全球化布局,但股东、市值将遭沉重打击。


4. 等待中印关系回暖:这可能是最不靠谱但也是目前小米实际在“祈祷”的路径。


现实是:小米既舍不得印度,但也赢不了印度。


---


结语:最后的幻觉


小米在印度的困局,不只是市场与地缘政治的冲突,更是一场“企业幻想与民族主义”的拉锯战。


从昔日的荣耀到如今的困顿,小米仍坚守印度,是因为它不愿放弃自己塑造的那个“出海神话”。然而,这个神话已被现实反复撕裂。


小米或许已看见真相,却仍执念于幻觉。


或许终有一天,雷军和他的管理层需要直面这个问题:留在印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希望,还是最后的自我欺骗?

科技分类资讯推荐

微信右上角的加号,原来这么好用,隐藏着4个实用功能 - 天天要闻

微信右上角的加号,原来这么好用,隐藏着4个实用功能

微信右上角的加号原来这么好用,还隐藏着四个实用功能,真的是太好用了。在使用微信聊天的时候会发现在聊天页面右上角有一个加号,平常都知道打开之后可以扫一扫付款,也可以扫一扫添加好友。除了这几个用途之外,其实右上角的加号还隐藏着四个非常实用的小功
最后的幻觉:小米为何仍不肯离开印度? - 天天要闻

最后的幻觉:小米为何仍不肯离开印度?

撰文 泰坦在全球化与地缘政治交织的棋盘上,小米正在印度进行一场越来越艰难的“持久战”。面对印度政府的高压政策、巨额罚款和持续的技术围堵,小米的处境已形同“战略围困”。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尽管盈利被严重压缩、市场份额下滑、前景黯淡,小米依然没
央视曝光:大众点评给刷好评开绿灯 - 天天要闻

央视曝光:大众点评给刷好评开绿灯

记者接到消费者反映,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吐槽某商品不好用的差评帖,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并且发现在好多直播电商平台的差评区里,充斥的竟然都是各种好评和夸夸帖。究竟是谁,在互联网各大平台上操控舆情,兴风作浪呢?
小米王化:“传小米与徕卡终止合作”系谣言 - 天天要闻

小米王化:“传小米与徕卡终止合作”系谣言

今日有传闻称,小米与徕卡的合作关系即将结束。对此,小米公关总经理王化回应称:“上次是2023年6月1日,番茄发了个微博说小米14就是最后一代了。我转发了文案搭配的是“这就胡说了”,这次居然进阶了,来了个据报道,还有作者……我的回复也需要进阶,请大家笑纳:这还是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