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烧了49年不灭,致上千亿损失

2020年12月18日16:25:05 科学 1340

世界各地总会发生各种稀奇古怪的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诡异的事情得到合理地解释。很久之前,人们从来不了解骨头的组成元素,当人们在地里看到发出诡异火苗的时候,人们总会认为这是鬼火

科学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烧了49年不灭,致上千亿损失 - 天天要闻

现如今,每一个人都得知骨头的组成元素为白磷,而夏天温度比较高,白磷容易自燃,这就形成了田间地头经常出现的鬼火。无独有偶,重庆市的地火村拥有常年燃烧不完的火焰,当地居民经常利用火焰烧水和做饭,从而地火村成为游客打卡的地方

科学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烧了49年不灭,致上千亿损失 - 天天要闻

我国存在大名鼎鼎的地火村,亚洲中部有一片名叫卡拉库姆的大沙漠,这片沙漠中也有一处比较大的火焰。这片沙漠的占地面积特别大,它的占地总面积高达35万平方公里,它凭借着巨大的占地面积顺利成为世界第四大沙漠。虽然沙漠并不适合人类居住,但是并不代表着沙漠地区的所有资源匮乏。除了沙卡拉库姆沙漠缺乏水资源之外,还隐藏着许多石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

科学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烧了49年不灭,致上千亿损失 - 天天要闻

除此之外,卡拉库姆沙漠的中心位置还有一个已经燃烧了49年的火坑。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不同,就会导致每一个火坑的形成原因截然不同。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火坑与我国地火村火坑的形成原因基本一致。

科学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烧了49年不灭,致上千亿损失 - 天天要闻

本来重庆地火村拥有大量的天然气资源,上个世纪,该地区迎来了许多开发天然气资源的工作人员。可是工作人员最终放弃了这片天然气资源,他们却留下了点燃的火坑。卡拉库姆沙漠中的火坑也是因为科学家的心血来潮。每个国家开发不同的矿产资源时,每个国家都会派专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对现场的环境进行勘测

科学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烧了49年不灭,致上千亿损失 - 天天要闻

科学家会用大量数据分析每一个地区的资源储备量,当某个地区出现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时,工作人员不适合开发矿产资源。卡拉库姆沙漠也面临着这样的难题,沙漠中心位置充满了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所以在1971年,科学家放了把火在巨坑里。科学家一把火点了上千亿,沙漠地下天然气巨坑,燃烧了49年。

科学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烧了49年不灭,致上千亿损失 - 天天要闻

整个火坑的直径高达70米,而且深度高达100米。火坑已经源源不断燃烧了49年,虽然火坑附近还保留着许多村落,但是居住在村落的居民却不多。 科学家万万没有想到点燃火坑之后会得到更为严重的损失。首先,巨大的天坑已经暴露在空气中,而科学家的一把火导致天坑下方的天然气源源不断向上冒,这才维持天坑的49年的火光。其次,常年燃烧的火坑会影响当地气候环境,原本当地的气候环境已经十分炎热,火坑也会增加周围气温。最后,该地区的天然气资源价格高达上千亿美元,而人们无法正确利用该地区的天然气资源,这才导致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下降

科学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烧了49年不灭,致上千亿损失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烧了49年不灭,致上千亿损失。既然当地的天然气资源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上千亿美元的利润,为何当地政府并没有选择开发当地的天然气资源呢?第一个原因:沙漠地区的人流量较少。这就导致当地居民无法满足开发矿产所需的劳动力。与此同时,这个巨大的火坑已经燃烧了49年,当地居民和科学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才能灭掉大坑的火第二个原因:当地气温不利于天然气的储存和运输

科学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烧了49年不灭,致上千亿损失 - 天天要闻

众所周知,天然气需要存放在合适的温度内。可是卡拉库姆沙漠的气温比较高,这就导致沙漠地区没能形成良好的天然气储存环境。假如当地气温导致天然气运输和储存发生意外,将会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科学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烧了49年不灭,致上千亿损失 - 天天要闻

最后一个原因:相关部门权衡利弊之后,突然觉得上千亿美元的天然气并不适合开发。虽然这些天然气能转化为35亿吨的石油,但一个中小型国家每年石油消耗量高达六亿吨,这也意味着工作人员用时间和金钱开发35亿吨的石油不划算啊。虽然相关部门无法利用和开发当地的天然气资源,但是燃烧了49年的火坑却为当地旅游业增加了有利条件。当地旅游部门为了保证全体居民的正常收入,他们迫切希望开展当地的旅游业,现如今,卡拉库姆沙漠中心地带的火坑已经成为当地最著名的旅游景点

科学家在沙漠放了把火,烧了49年不灭,致上千亿损失 - 天天要闻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旅行中的兔子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凝聚态物理学家孙鑫因病于5月27日逝世 - 天天要闻

凝聚态物理学家孙鑫因病于5月27日逝世

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孙鑫教授,因病于2025年5月27日逝世,享年87岁。公开资料显示,孙鑫,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1938年7月出生于江苏扬州,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孙鑫毕业后在复旦大学物理系工作,专于低维凝聚态物理、统计物理及表面物理理论的研究。1979年,孙鑫...
这种被低估的“情绪解药” 还能让大脑更强大 - 天天要闻

这种被低估的“情绪解药” 还能让大脑更强大

如果说,跑步是对灵魂的拷问,健身是对肌肉的摧残,那跳舞就是对身心的解放。无论是厨房里的即兴扭动,还是健身房里的热血澎湃,抑或是夜店里的尽情摇摆,跳舞似乎无处不在,但又常被我们忽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跳舞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被低估的疗愈方式。通过旋转与节奏,跳舞能够为我们找到内心的平衡,甚至...
当事人回应玩滑翔伞被吸至高空结冰:很后怕 - 天天要闻

当事人回应玩滑翔伞被吸至高空结冰:很后怕

近日,55岁的彭先生在祁连山区域进行滑翔伞飞行时,意外被云吸至8000多米高空,全身结冰,所幸控伞安全降落。事后,彭先生接受记者专访,介绍自己从遇险到脱险的过程他说:“被吸到云底后很慌,白茫茫一片,辨别不出任何方向。伞头冲下去的时候,是我最恐惧的时候。想想还是很后怕的,这段时间先不飞了。”来源:央视新...
被云吸至8000米高空成“冰人”后奇迹生还  当事人讲述从遇险到脱险过程 - 天天要闻

被云吸至8000米高空成“冰人”后奇迹生还 当事人讲述从遇险到脱险过程

央广网北京5月28日消息(总台记者柴世文 白杰戈 景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一位滑翔伞爱好者被气流抬升到八千米高空,在低至零下40摄氏度的缺氧环境下死里逃生的经历,这两天通过网络视频和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备受关注。55岁的当事人彭先生昨晚接受总台记者专访,介绍了自己从遇险到脱险的过程。 彭先生脱险后...
贵州这个洞美得有点不真实!开发还是保护? - 天天要闻

贵州这个洞美得有点不真实!开发还是保护?

【来源:百姓关注】在地球漫长的地质史诗中,一段被封印了多年的秘密意外启封。在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深山里,一条为农业灌溉开凿的引水涵洞,将一片纯白如雪的“地下水晶宫”从古生代的沉寂中唤醒。
今早,云南临沧市永德县发生地震 - 天天要闻

今早,云南临沧市永德县发生地震

【来源:昆明信息港】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5月28日7时21分在云南临沧市永德县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24.16度,东经99.41度。基础背景 震中地形:震中5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996米。
云端帝国的陨落:兴登堡号飞艇的荣耀与毁灭 - 天天要闻

云端帝国的陨落:兴登堡号飞艇的荣耀与毁灭

当1936年3月4日清晨的薄雾中,齐柏林公司首席设计师路德维希·杜尔在腓特烈港船坞仰望这座庞然巨物时,他或许不会想到,这个凝聚着德意志工程智慧的造物,将在十四个月后化作一团燃烧的噩梦。
夜探洞庭湖 热成像仪记录麋鹿母子回家历险记 - 天天要闻

夜探洞庭湖 热成像仪记录麋鹿母子回家历险记

这几天,总台记者一直跟随着湖南林业部门一起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监测调查。为了解洞庭湖麋鹿的夜里活动情况,总台记者和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首次通过热成像技术搜寻记录洞庭湖麋鹿的身影。夜晚的洞庭湖深处,热成像相机记录到一只雌鹿带着幼崽在芦苇丛中穿行,幼鹿跟在母亲身后一跳一跳的。在行进过程中,雌鹿母子...
呼吸之友||电子烟真的是更安全的替代品吗? - 天天要闻

呼吸之友||电子烟真的是更安全的替代品吗?

破除电子烟迷思守护呼吸健康-Breathing Companion-关注呼吸之友,关注呼吸健康引言-TEACHING SEMINARS- “电子烟无害”“替烟更健康”——这类营销话术让许多人误以为电子烟是传统卷烟的“安全平替”。然而,最新研究敲响警钟:电子烟不仅未降低风险,反而可能将肺癌风险推高至38.7倍!今天,我们揭开电子烟的真相。电子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