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震来了怎么办?避难时如何保暖?专家解读→

2025年01月09日12:02:05 科学 1240

余震来了该怎么办

余震的总体特点之一,是多数情况下余震活动强弱与主震大小相关,主震越大,余震的活动就越强、次数越多;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余震活动会随着时间在强度和次数上逐渐衰减,但不同构造区域的余震活动持续时间会有很大差异,有的持续几个月,有的可能持续十几年或更长时间。


1


搭建临时避震场所谨慎选址


常见的地震次生灾害有山体滑坡、水库溃堤、堰塞湖泄漏崩塌等,因此在搭建临时避震场所时请谨慎选址。


2

防范危房进一步破坏伤人


主震后余震持续不断,在专业部门尚未对房屋进行安全鉴定之前,即使自家房屋尚未倒塌,震后也不要贸然进入或居住。


余震来了怎么办?避难时如何保暖?专家解读→ - 天天要闻


救援人员和互救人员在震后短时间内的余震密集活动期间,必须要有一定的防护措施,提高防范余震的意识和技能,减少余震伤亡。


震后人员压埋

如何避免发生挤压综合征


建筑物倒塌后,当人被重物压住超过一小时,富含肌肉的肢体躯干会局部缺血缺氧,使肌肉细胞坏死产生毒素,出现挤压伤


此时若马上移开重物,血液重新流入解除压迫的组织,缺氧坏死细胞产生的有毒成分会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器官,从而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出现电解质紊乱、心脏电信号传导异常等,这就是可怕的挤压综合征。


既然不能立即移开重物,那要怎么做?一起来看↓


本次震中海拔在4000米以上,又正值冬季,未来几天震区天气如何?一旦失温如何自救?避难时又该如何保暖?


震区天气预报

需注意夜间防寒保暖和防风


余震来了怎么办?避难时如何保暖?专家解读→ - 天天要闻


救灾避灾人员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防范人体失温情况出现。


失温如何自救?


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田兵伟教授建议,应立即停止运动,找一个温暖、干燥的庇护所,用睡垫等隔绝与寒冷面的接触。有条件的及时更换掉湿衣物,优先对脖子、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进行加温,摄入含糖和能量的流食。没有条件的尽量抱团取暖,及时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避难时如何保暖?


报纸也可以用来保暖!


1. 将报纸揉搓后垫在外套里面,它们会形成一个微小的空气层,有效减少热量流失,起到保暖效果。


2. 如感到腰腹部或其他部位受凉,可将两张报纸裹在腰腹部,保鲜膜或塑料袋将其固定。


3. 将揉搓后的报纸放入塑料袋内,再将双脚伸进去,可迅速提高温度,但此方法不适合长时间使用。


1月7日,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应急广播与腾讯联合推出的“中国地震台网”全国微信预警小程序向震中周边2137位用户推送了预警信息,其中强提醒198人,推送平均用时501毫秒。


人民网科普提醒,及时关注地震预警微信小程序,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地震预警信息,及时避险。


来源:人民网科普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苹果AI新模型问世:怀孕检测准确率92% - 天天要闻

苹果AI新模型问世:怀孕检测准确率92%

近日,一项由苹果支持的研究在健康预测领域引发关注。7月11日消息,据外媒报道,苹果与美国心脏协会以及哈佛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合作开发出名为“WBM”的可穿戴行为模型,为健康监测带来了新突破。传统健康监测多依赖心率、血氧等生物特征数据,而
时速 600公里、贴地飞行,我国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首次亮相! - 天天要闻

时速 600公里、贴地飞行,我国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首次亮相!

每经编辑:杜宇据央视新闻,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正在北京举行,时速达600公里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也在本次大会首次亮相。图片来源:央视新闻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工程师介绍:超导电动高速磁浮是通过车载超导磁体与轨道上的线圈相互作用,实现列车与
认识2种丁酸衍生物 - 天天要闻

认识2种丁酸衍生物

丁酸钠与三丁酸甘油酯作为丁酸的衍生物,在动物消化道中被分解成丁酸和其他物质。他们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来源于丁酸。肠道上皮细胞优先选用丁酸作为能量源。作为一种短链脂肪酸,丁酸在进入小肠后部分以非离子形式被肠道黏膜细胞吸走,直接为肠黏膜细胞生长和增
米东区:这一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推进中 - 天天要闻

米东区:这一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推进中

(米东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黄鹏报道)7月9日,记者在位于米东区北部沙漠东北部的新疆华电乌鲁木齐光伏基地100万千瓦/400万千瓦时独立新型储能示范项目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对设备进行吊装调试。该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是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电化学
脑图谱大科学计划时机已来!中国科学家十项成果给大脑绘高清地图 - 天天要闻

脑图谱大科学计划时机已来!中国科学家十项成果给大脑绘高清地图

人类大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要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首先要了解其中的细胞种类和神经联接规律,近日中国科学家联合发布系列成果给大脑绘制“高清地图”。 7月10日深夜,中国科学家联合发布介观脑图谱系列成果,实现从啮齿类到灵长类大脑的跨越。10项成果以专题论文集的形式集中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神经元》《发育...
国际突破!中大培育光子“双胞胎”,辐射强度达单光子水平 - 天天要闻

国际突破!中大培育光子“双胞胎”,辐射强度达单光子水平

7月9日,《自然》杂志(Nature)在线发表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雪华、刘进教授团队主导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腔诱导自发双光子辐射方案,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与单光子辐射强度相当的自发双光子辐射,研发出保真度高达99.4%的按需触发
微型肝脏,是未来希望,还是科技乌托邦 - 天天要闻

微型肝脏,是未来希望,还是科技乌托邦

文︱陆弃随着全球器官移植需求持续攀升,传统器官捐献严重不足的问题愈发凸显。美国初创企业LyGenesis推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创新方案:通过将供体肝细胞注射至患者体内淋巴结中培育“微型肝脏”,尝试在患者自身体内制造可替代肝脏功能的器官。
“软黄金”冬虫夏草,你真的了解吗? - 天天要闻

“软黄金”冬虫夏草,你真的了解吗?

冬虫夏草千年传承的滋补良药采药人的寻觅自公元780年起冬虫夏草便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被载入史册从《藏本草》到《中国药典》均有记载李时珍更将其誉为“人身不老药”赞其兼具虫之阳刚与草之阴柔成为中药中独一无二的“阴阳同补”圣品享有“东方圣草”“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