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院士是我国科研界里面的最高荣誉称号,成为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学者,都是各行各业里面的顶尖科学家,对于推动行业发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建立院士制度以来,已经诞生1000多位两院院士。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钱学森、邓稼先等革命先驱,还有现在大家非常熟悉的袁隆平,终南山等,都是曾经选举出来的两院院士。
这些院士在我国的各行各业都有着深入的研究,为推动国家国防事业的发展,还有社会科技的进步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
我国的两个院士主要分布在高校以及各地的科研所,平时除了完成学术研究以外,还会带领科研团队培养更多的研究生,甚至还会给本科生讲课,为学术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由于拥有突出科研成果的学者,最终才有可能会评选为院士,所以我国两院院士的整体年龄都偏大,新当选的两院院士年龄基本都是在55岁以上,有个别天才级的院士,才有可能在50岁之前当选为院士。
院士年龄的结构偏大,意味着院士离世的现象也会变得更加突出。很多学者都是在将近65岁的时候才当选为院士,距离退休的时间非常近。
悲哀!2022年我国已有54位院士离世
最近,各地都传来很多高校学者离世的信息,特别是清华北大的官网发布的诸多讣告,更是成为媒体议论的焦点。许多院士都没有熬过这个特殊的冬天,让人感到非常可惜。
根据软科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已经有54位两院院士离世,光12月份我国就已经有15位院士离世。最近两天里面,清华北大等名校都有两位以上的院士离世。
从地域分布的结构来看,这些离世的院士主要都是集中在北京以及上海等地区,北京占据绝对的数量,这也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
从年龄结构分布来看,离世的院士里面,70%以上都已经达到90岁,甚至有个别院士的年龄已经是101岁。这些院士的离世,也可以说是社会的正常现象。
当然,也有部分年轻的院士突然意外身亡,也是让人感到很痛心。比如著名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终年只有57岁,成为今年离世年龄最小的院士。
按照我国院士的平均年龄来看,如果院士的年龄没有达到70岁以上,就早早地离开人世,这对于整个科研界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今年离世的50多位院士里面,有大量的院士都可以说是曾经的两弹元勋,曾经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隐姓埋名。在退休生活之余,依然选择在高校里面发挥余热。老一辈子科学家一直都有着奉献精神,这也是让人最佩服的地方。
冬季对于老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难熬的季节,所以冬季老人死亡的概率比以往的季节会更高。即使是拥有更好医疗条件的院士,面对这种寒冷的天气,身体也很难承受得住。何况现在受新冠疫情影响,医疗资源变得更加紧张,想要接受治疗,可能也会更困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个别老院士是因为感染新冠以后,出现症状最终离世,大部分老院士都是属于正常的死亡,所以我们对于老院士的死亡现象,没有必要过度解读。
当然,如果是年轻的院士,在这个时间点频繁离世,就需要引起国家的重视。其实,除了这些顶尖的院士以外,大家会发现有很多年轻的医学类学者最近频繁死亡,这个现象也是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比如中山大学有三位年轻医学类学者最近突然意外身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又有一位博士生导师意外身亡,终年只有48岁。这些过度劳累的医学学者,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重点对象。
我们都希望这些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院士,能够一路走好。也希望我们现在的这些接力的年轻学者,特别是在医学院工作的学者,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更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