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素称“中国的盲肠”。袁隆平穿越这道盲肠,走向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他还一无所知的世界。而这里正是中国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的起点,也是中华民族最早稻文化的发祥地、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安江。他在这里执教18年,一家人在这里生活了37年。
在这里,袁隆平度过了初来的三年迷茫期。当科学春天的风终于吹到安江后,他希望能搞点什么新的品种,一种高产的新作物。他猜想的这个新作物究竟是什么呢?他依然是只迷途的羔羊。
但袁隆平清楚地知道:科学就是要通过试验来得以检验。于是他动手做了第1个试验:红薯和月光花嫁接。结果他成功了,长成的红薯个大、淀粉含量高。
但是当他把嫁接长成的红薯当种子种下,情况却是:地上月光花开花,地下不结红薯。结论是无性杂交无法得到变异的种子。
俄国犹太裔病理学家梅契尼科夫说:“人类借助于科学,就可以纠正自然界的缺陷。”袁隆平确实借助于科学,用三年时间试验证明苏联卓越园艺家米丘林学说的致命缺陷。他经历了从迷茫、迷失到恍然大悟,最后又回到了原点,重新出发。
1960年,袁隆平把目光从红薯转向了水稻,这无疑是他一生最关键、最具决定性的选择。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将在稻田里安身立命,他的魂在稻田里,他的世界在稻田里。
他已明确地朝着一个方向、农业科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杂交水稻,看齐了。杂交水稻的关键是要找到母本。
袁隆平只要放下教案,就直奔稻田。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镊子,去稻田观察和寻找种子。头上太阳晒,很热;脚踩在水田里,很冷,真正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功夫终究不负苦心人。在一个神奇的瞬间,袁隆平发现了生命中的第一株神奇水稻——“鹤立鸡群”。他仔细观察这一株非同一般的水稻:株型优异,十多个八寸多长的稻子,穗大粒多,每一粒都分外结实、丰满,他简直是如获至宝。
终于到了第二年春天,“鹤立鸡群”的种子被种到了实验田里,袁隆平像望子成龙的父亲一样,期待那些种子能长成植株茁壮、穗大粒多的下一代。真是希望多大失望就有多大,结果是“子不及父”的参差不齐,一瓢冷水狠狠地泼了下来。
这一瓢凉水浇醒了袁隆平。他通过对这些植株的反复统计计算,终于得出“鹤立鸡群”是天然杂交稻。他为此兴奋到了极点。
之后,袁隆平进京请教专家,破解了理论上的难题,接下来就是寻找雄性不育株。但是能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的几率,几乎是微乎其微。
也许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在1964年7月入夏以来的第14天,即7月5日午后2时25分,袁隆平的眼睛再一次散发出兴奋、奇异的光芒。他终于找到了具有单一性功能的母稻,可以做杂交的母体。
之后他又与助手在几十万株稻穗中找到六株形状不同的雄性不育株,它们就是杂交稻的生命密码。袁隆平兴奋、清晰地勾画出了中国杂交水稻的第一幅蓝图。
但是,要把一粒杂交水稻的种子,从试验田走到农家的田间地头,要闯过三关:三系配套关、优势组合关和制种关。
这三关还没有开始,“文革”先开始了。袁隆平育苗的60多个坛坛罐罐被砸烂,被折断和撕裂的幼苗满地都是,几乎被烈日枯燥。他怎么受得了,这是他的命根子。
还算苍天有眼。袁隆平的两个学生李必湖和尹华奇,在秧苗被砸之前偷出了三盆,藏了起来。试验又可以继续进行了。袁隆平也从差点被管教变成了被保护。同时还发生了一件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上标志性事件:中国第一个杂交水稻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那三盆秧苗经过反复繁育,到1968年春天已发展为两分试验田。为了加快育种步伐,袁隆平决定追赶太阳,去岭南、海南和云南等光合潜力高的天然大温室繁殖育种。
之后,他们带着从海南培育的700多株秧苗,一路小心翼翼地返回安江盆地。袁隆平像呵护婴儿一样呵护着地里的秧苗。当秧苗长到快要扬花、灌浆、抽穗时,令他绝望的事情发生了。
1968年5月18日早晨,大雨初晴。当袁隆平穿过一片绿油油的田野,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地里的秧苗不见了,试验田变成了烂泥塘。
简直是五雷轰顶的打击。直到事发后第4天,他终于在一口水井里发现了几棵漂浮的秧苗。这5棵是最坚韧的生命,是实验继续的功勋,它挽救了袁隆平5年的心血。
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就像科学的朝圣者,不远千里万里奔赴他们圣城买加:岭南、海南、云南。他用一千多个品种,做了三千多次杂交试验和上万次测验,对“三系”遗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无论当时,还是如今,科研探索的路上也难逃“成者王侯败者寇”的宿命,袁隆平同样承担着来自社会上的压力,而不是科学上的压力。好在湖南省委给了袁隆平雪中送炭般的巨大力量,他也告诉自己:哪怕穷尽一生,也要把杂交水稻搞成!
袁隆平又决定性地思考与选择“从亲缘关系较远的野生稻里寻找突破口”,寻找和搜集野生稻资源。
1970年11月23日,又一个将载入史册的日子。袁隆平助理冯克珊在老铁路边上的野稻田里找到了那个神秘爱人“野败”。经过实验,袁隆平勾画的“三系法”蓝图终于全线打通。
随着一道道难关的攻克,中国终于迈进了杂交水稻的时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线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袁隆平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杂交水稻第一人”。他干成了一件全世界人都没干成的事,杂交水稻也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985年10月,袁隆平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颁发的“杰出发明奖”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这是他首次获得国际大奖。
科学的道路曲折而致远。在这崎岖不平的科学道路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跨越了一个又一个高度,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用铁定的事实告诉全世界:中国的粮食是安全的!中国人能养活中国人!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了中国人的手里!
[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必删除[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