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之战丨藏在身体里的抗癌“特种部队”

2021年08月31日19:50:11 科学 1599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肿瘤界中大放异彩,多种治疗方式和药物齐驱并进为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选择和希望。科学家们在免疫的抗癌战场上正打得如火如荼,那么这场战役是如何打响的呢?免疫治疗究竟是什么呢?它和肿瘤治疗又有哪些渊源?


欢迎收看《免疫之战》第一期——什么是免疫治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癌症作为人类战胜病魔旅程上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传统的三剑客——手术、化疗、放疗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肿瘤治疗的期待,于是,科学家们在不同战场纷纷打响了抗癌之战。其中,免疫之战成了混战中冉冉升起的“新星”。虽是“新星”却并不年轻,这从何说起?您接着往下看。


早在19世纪90年代末,William B.Coley博士就发现感染某些细菌的癌症患者有时会导致肿瘤消退甚至完全缓解。


这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次尝试的免疫治疗,打响免疫之战第一枪,但在当时,这种疗法不被医学界所接受,免疫治疗刚刚问世就遭遇了世人的冷遇,沉寂于灰尘中。


免疫之战丨藏在身体里的抗癌“特种部队”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网络


时间的齿轮不停地转,直到1990年美国FDA才批准了第一种癌症免疫疗法,这是一种以细菌为基础的结核疫苗,名为卡介苗,用于膀胱癌治疗。


如今,卡介苗用于膀胱癌的治疗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展现出优秀的治疗作用,有效降低膀胱癌的复发率,推迟疾病的进展。


免疫之战丨藏在身体里的抗癌“特种部队”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摄图网


2019年,阿替利珠单抗成为FDA批准的首个针对乳腺癌的免疫治疗药物,一经登场就表现出让人惊喜的成绩。


研究结果显示,在PD-L1表达阳性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使用阿替利珠单抗的患者总生存期延长了7个月!乳腺癌的免疫治疗研究从此拉开序幕,盛况空前。


免疫之战丨藏在身体里的抗癌“特种部队”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近年来,免疫治疗的研究更是接踵而至,科学家们铆足了劲要在免疫治疗上打几场漂亮的胜战,那场面可谓是如火如荼。


那么,如此火热的免疫治疗究竟是什么?


拨开迷雾,重现免疫神威


人类是自然界最奇妙的生物,而免疫系统则是我们体内最奇妙的护卫军队。当体内出现诸如:细菌、病毒一类的外来“入侵者”时,我们的护卫军队立马集结兵马将其歼灭。


不仅如此,对于我们体内“异变”的危险分子,诸如癌细胞等,免疫军队同样会发起进攻,维护身体的和平。


免疫之战丨藏在身体里的抗癌“特种部队”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摄图网


狡猾奸诈的癌细胞当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它们使出浑身解数,不但会伪装成正常细胞逃避攻击,还会对我们的免疫系统造成抑制


这一结果导致免疫军队的重拳不知打向何处,而军队的攻击能力又被日渐削弱。最终使我们的防御功能低下,癌细胞大举进攻人体,扩张领土。


眼看免疫军队节节败退,就要全军覆没。此时,免疫治疗出现了!它们撕下癌细胞的伪装(如:抑制因癌细胞发出错误信号而活跃的PD-L1—PD-1信号传导,PD-L1—PD-1信号活跃则免疫系统清除癌细胞被抑制),暴露它们身上的特异抗原,使免疫军队拨开迷雾,认清癌细胞真面目,实现精准打击。


免疫之战丨藏在身体里的抗癌“特种部队”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摄图网


同时,免疫治疗还可以提高免疫军队的战斗力(如:对免疫系统主力军T细胞进行特殊改造,再回输入体内),个个以一当百,威勇神武,打得癌细胞是落花流水再也不敢出来造次!


免疫之战丨藏在身体里的抗癌“特种部队” - 天天要闻

原来我们人体内就有可以消灭癌细胞的神奇军队,不但可以消灭癌细胞,而且基本不会误伤体内正常的细胞,不会在混战之后留下遍地哀嚎,比起化疗那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让人又爱又恨的方法,免疫治疗真是癌症治疗的杰出楷模!


免疫治疗是如何从无人问津到风靡肿瘤界的?


下一期科普君就为大家带来免疫治疗的“成名史”。


责任编辑:乳腺癌互助君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参考来源:

www.sitcancer.org·1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膜导航系统为外科医生装上“透视眼”,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 - 天天要闻

膜导航系统为外科医生装上“透视眼”,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近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胃肠外科暨胃肠手术功能保护研究中心新技术应用沙龙上,一款名为DeepGuide的手术导航系统对外发布。该系统成功破解“膜解剖”可视化难题,使胃肠肿瘤手术的系膜完整率从75%升至98%。中山三院新技术应用沙龙现场。甄晓洲...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 - 天天要闻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

中新网嘉兴5月13日电(记者 王逸飞)13日,在浙江嘉善举行的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暨浙江主场活动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这也是长三角首张跨域“生物多样性图谱”。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暨浙江主场活动现场。浙江省生态...
11000年前的冒险,水下石圈揭秘史前人类北迁传奇 - 天天要闻

11000年前的冒险,水下石圈揭秘史前人类北迁传奇

在苏格兰斯凯岛发现的水下石圈和石器时代工具显示,约11000年前,人类已踏足如今的苏格兰北部。 这一发现表明,史前人类勇敢穿越苏格兰北部冰川肆虐、海岸线变幻莫测的险境,向北迁徙的距离远超此....
探访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430余项颠覆性技术项目展“科创雄心” - 天天要闻

探访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430余项颠覆性技术项目展“科创雄心”

极目新闻记者 荣枚“因聚而变,惟创则新”。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浪潮下,这句充满力量的话语成为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5月13日,“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湖北行报道团走进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进入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展厅中央屹立着一棵“科创之树”。“劳动者”人形机器人、高产高蛋白宜...
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起者之一陆树良教授逝世,享年64岁 - 天天要闻

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起者之一陆树良教授逝世,享年64岁

沉痛悼念陆树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创面修复中心主任、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原所长,《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常务编辑委员,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起者之一陆树良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2日13时05分在瑞金医院逝世,享年64岁。陆树良教授专注于烧伤诊疗、创面修复及组织再生等学术研究,曾主持国家“...
阿司匹林在兰花种养中的科学应用 - 天天要闻

阿司匹林在兰花种养中的科学应用

在兰花种植领域,一种看似“跨界”的养护方法正逐渐被兰友们接受——利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促进兰花生长、增强抗性。这一方法看似神奇,实则蕴含着植物生理学的科学原理。本文将从成分解析、作用机制、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系统阐述阿司匹林在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