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杂志曾发了一篇文章——《China's crystal cache》。中文媒体对这个标题的翻译,一般是《中国藏起了这种晶体》。主要内容是吐槽,中国禁运KBBF晶体,对美国相关领域产生了影响。最后在2016年,美国先进光学晶体公司,才终于研制出KBBF,打破了国内垄断。嗯,打破国内垄断这个词儿,我还是第一次念。
搞出这个晶体的,是中科院院士陈创天。这个晶体原创性有多高?它是陈创天在1968年,先提出了一个阴离子基团理论。这里说是1968年提出,但因为特殊时期特殊情况,论文正式发表是在1976年,具体情况咱后面再讲。然后在这个理论指导下,1991年发现了KBBF晶体。注意这里是发现,还不是人工晶体生长。真正的人工晶体生长技术,还要等10年以后。
最后将这个晶体应用在激光器上,能搞出184.7纳米的激光。而当时普遍认为,固体激光器波长不能小于200纳米。
184.7纳米是什么概念,这是深紫外激光的波长范围。DUV光刻机用的ArF光源,波长是193纳米。虽然现在看稀松平常,但考虑到这个发现是在1991年,并在5年后,也就是1996年,就已经输出184.7纳米激光,在当时已经很厉害了。相比之下国外ArF光源,是1998年才搞出来的。
并且ArF是准分子激光器,短波长相对容易实现。最早其实在上世纪60年代,苏联科学家就已经用氙气,搞出了172nm的准分子激光。但气体激光器结构庞大,电光转化效率低,长期功率稳定性差,使用寿命短。而全固态激光器,则有线宽窄、体积小、稳定性高、光束质量好等优点。所以利用KBBF晶体,实现深紫外激光,有其独特意义。
2001年,陈创天在KBBF,单晶生长技术上获得突破,并在中美日获得专利授权。从这一年到美国取得突破的2016年,中间正好15年。这就是媒体常说的,领先美国15年的来历。
1962年陈创天北大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福州物质结构研究所,也就是现在常说的物构所。当时所内只有一名教授,就是卢嘉锡教授。然后有两三个助理研究员,剩下就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刚毕业大学生。陈创天在北大学的是物理,但物构所研究的是化学,所以从1962到1965上半年,陈创天就自学了很多化学知识。当时研究所也是初建,大部分设备没有到位,陈创天有充足时间。
1965年下半年开始,科研设备陆续到位,陈创天就该确定课题方向了。文章说经过认真分析,最终选定了非线性光学晶体,宏观性能和微观结构相互关系的研究。这个决策的过程,也非常值得学习。他根据物构所当时的条件,放弃了需要大量实验测量的方向。然后根据物构所强项,包括师资力量和设备情况,同时结合自己专业背景,和自己的强项,最终确定了这个方向。而不是像我读书和就业的时候,一句我想干什么,然后就去做了。我以自己的惨痛教训告诫各位,你们选专业时一定要向陈创天院士学习。
当时特殊时期,实验室被封闭,陈创天因为从事理论工作,受的影响反倒不大。他将所里仅有的一台,手摇计算机搬到家里,每天工作12小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当时既不能讨论也不能发表。最后一顿捣鼓,就捣鼓出了阴离子基团理论。
1976年物构所恢复工作,成立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探索组,陈创天被任命为组长。但当时设备有限,文章说只使用“炒菜”式的探索是行不通的。这时之前捣鼓的阴离子基团理论,就派上了用场。当时《物理学报》刚刚复刊,他在上面连续发表了4篇论文。
在阴离子基团理论指导下,1979年5月开始,研究组将目标锁定在了硼酸盐物质上,最后发现了低温相偏硼酸钡,简称BBO。1984年3月,BBO通过中科院成果鉴定。这是物构所第一次找到并培养成功,具有实用价值的,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鉴定结果认为,该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BBO的发现过程,却存在争议。本来这个插曲可以不讲,但我预判评论区,肯定会有人拿这个说事儿,倒不如先下手为强。
2018年10月31日,陈创天院士因病去世,知乎上就出现这么一个问题,问如何评价他的贡献。绝大多数回答是肯定的,但也有部分回答持否定意见。这里展示的是其中一个,该用户引用卢嘉锡院士一篇文章,然后得出结论,陈创天的阴离子基团模型,跟BBO一点关系都没有。BBO的发现过程,跟他也没多少关系。
他这里“阴离子集团”打错了,是“阴离子基团”。基础的基,团结的团。大家用这个词的时候,注意别打错。卢嘉锡是前文提到的,陈创天所在物构所的所长。卢老这篇文章,我也替大家找到了,下面咱一起看一下。
论文中被当做,BBO与阴离子基团理论无关的证据,位于第三页。抛开技术细节不讲,这里的主要理由是,BBO的探索是在1979年进行的,而陈创天关于BBO非线性光学系数的,阴离子基团模型计算,是在1985年才完成的。所以后者不可能指导前者,因此BBO的发现跟阴离子基团理论无关。
下面我们梳理一下时间线。首先是1976年,陈创天发表阴离子基团理论,并出任物构所,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探索组组长。这点儿是没争议的。卢嘉锡文章里,提到阴离子基团模型时,引用的材料1到7,前五个都发表在1979年以前,也就是发现BBO之前。
然后在1979年,物构所将研究目标锁定到偏硼酸盐。之后在1981年,确定有效物质是偏硼酸钡。1982年搞清偏硼酸钡晶体结构,并培养出大块单晶。1984年通过成果鉴定,获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85年,陈创天用阴离子基团模型,计算了BBO倍频系数。这里依据的,都是卢嘉锡文章里的内容。
那么从这个时间轴可以看出,至少是陈创天先发表阴离子基团理论,然后物构所将探索目标锁定到了偏硼酸盐。而陈创天是新材料探索组组长,那么在锁定偏硼酸盐的过程中,陈创天这个组长有没有起到作用。如果没起作用,那卢嘉锡为啥任命他做组长。如果起了作用,那陈创天以及整个团队,有没有受到阴离子基团理论的启发。
如果没有受到启发,那BBO是不是以炒菜的方式炒出来的,背后完全没有理论指导。但其实在卢嘉锡文章里,提到1979年将研究目标锁定偏硼酸盐时,也提到了阴离子基团。但这里不认为该阴离子基团与陈创天有关,而认为是受前苏联晶体化学家的启发。
这里双方至少都承认,BBO的发现是有理论指导的,而不是炒菜炒出来的。如果是炒菜炒出来的,那后面发现LBO、KBBF,就全是运气了。双方争议点只在于,启发团队关注偏硼酸盐的,到底是陈创天的阴离子基团,还是前苏联晶体化学家的阴离子基团,抑或是其他什么理论。
那有没有其他候选理论呢?这篇文章也说,有一个簇模型理论。那么这个簇模型理论是什么时候发表的?根据文章引用的24到27,是1996到1997这两年发表的。第一作者是程文旦,他同时也是,卢嘉锡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位作者。而卢嘉锡这篇文章,也是在1997年发表的。可以认为是程文旦发表簇模型理论不久,即和卢嘉锡等作者,发表了这篇讲述BBO发现过程的文章。而这已经是BBO成果鉴定13年以后。
当然咱也不能排除,是簇模型理论未发表的雏形,启发了BBO晶体的发现。但如果簇模型理论未发表的雏形,都能启发BBO,那阴离子基团理论,作为新材料组组长陈创天自己的理论,为啥就不能启发BBO呢?所以在BBO发明权上,物构所内部固然有争议,但也绝不像某些人说的,BBO的发现跟陈创天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人家好歹是个组长。并且1986年中科院给BBO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陈创天。
那1985年,在成果鉴定都已经完成之后,陈创天为什么又要用阴离子基团模型,来计算BBO倍频系数呢?除了沽名钓誉这一险恶猜测,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他要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理论。
其实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科研领域也不例外。并且有争斗未必是坏事。有争斗证明大家在乎自己的工作,并且确实有东西可争。如果物构所没搞出BBO,大家都混吃等死,那还有什么可争的。并且这些争论也都是君子之争,真名实姓发文章,然后罗列技术细节。这里并不排除,BBO不是在阴离子基团理论启发下做出来的,但如果说BBO跟陈创天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我觉得罔顾事实了。
知乎上还有一个匿名答案,说陈创天去世的时候,物构所没表态,其中原因很微妙。在中科院官网,有一个陈创天纪念页面。点击唁电模块,第三页第一条就是物构所的唁电。并且里面承认,陈创天的阴离子基团理论,对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发现,起到重要作用。与团队协作相继发现了,BBO、LBO、KBBF等晶体。所以我不知道这位匿名用户说的,物构所对陈的去世没表态是什么意思。
然后还有匿名用户说,陈创天自己没有什么劳动,然后靠这个吃了一辈子。这是2018年的回答,丝毫不考虑人家2001年搞出了KBBF。还说陈创天当院士是在2003年,卢嘉锡去世是在2001年。如果卢老活着,绝不会让他当院士。我觉得这不是在黑陈创天,而是在黑卢嘉锡。这位口口声声说,卢绝不是抢学生成果的人,然后又认为卢会从中作梗,让陈创天当不了院士。
并且2001年,陈创天搞出了KBBF。即便没有BBO这个成果,卡了美国15年的KBBF,让陈创天2003年当选院士,是很奇怪的事儿吗?并且根据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一篇文章,1999年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成立,陈创天任主任。此时陈创天已离开物构所,如果之前不学无术,那2001年搞出KBBF的时候,又是剽窃谁的呢?
当然他有可能从物构所带了技术出来,但如果他除了剽窃一无是处,那搞出KBBF的就应该是物构所,而不是陈创天。但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陈创天的争议,都集中在BBO上。KBBF没有争议,甚至连稍早的LBO,也没看到相关争议。
我这里绝不是认为陈对卢错,院士之争普通人没能力评价。只是网上有些言论过于离谱,大家看的时候自己擦亮眼睛。
最后咱重点讲讲KBBF。2010年,陈崇斌对陈创天做过一次访谈,里面介绍了KBBF的情况。搞这个访谈的陈崇斌,本身是中科大的。他对陈创天这个访谈,算得上专业对专业。
其实这篇文章也从陈创天的角度,讲了BBO的发现过程,但我无意替他说话,就不细讲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看。这里重新强调一下,前面提到那几个网络言论,只针对网络言论本身。我并不认为自己有资格,介入院士之争。不过对于阴离子基团理论,因为与KBBF密切相关,这里再多说两句。
根据文章的说法,阴离子基团理论基本思想,在70年代已经成熟。后来发展的主要是计算方法。计算方法的定型,是在80年代中后期,主要工作是李如康做的。前面提到1985年,陈创天对BBO倍频系数的计算,所引用材料里的22,第一作者就是李如康。
对于2009年,Nature那篇报道KBBF的文章,这篇文章的说法是,Nature之所以特别关注KBBF,是因为它从理论到材料合成,再到晶体生长,全都是中国人自己做的,原创性非常大。关于技术禁运,文章说相较BBO、LBO,KBBF产生了200nm以下的新波长,意义非常大。科学院想让中国科学家,在这个领域多做一点儿工作,所以决定封锁一段时间。只不过这是美国第一次被中国搞禁运,可能有点儿不习惯。
其实在1986年,也就是BBO搞出来之后,美国同行就已经有点儿抑郁了。他们召集48位科学家齐聚一堂,研究为什么国际最先进的,非线性光学材料物理思想,不是来自美国而是来自其他地方。入关后,果然有大儒为我辩经。天道好轮回,反思怪饶过谁。
对于这个反思,美国人的结论是,中国有一个水平非常高的团队,有9个博士水平的研究人员。但陈创天的说法是,我们没有一个人有博士学位,因为当时中国压根儿没有学位制度。他给美国人指出的原因是,中国敢于长期投资,在看不见收益的情况下持续支持了10年。
那么2016年,美国已经搞出KBBF晶体,我们的情况又怎么样了?放心,咱不是坐吃山空的人。
2018年中科院理化所林哲帅团队,写了一篇基于第一性原理,探索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综述。这里的理化所,就是1999年以后,陈创天工作的单位。林哲帅团队在阴离子基团理论基础上,搞出了新的方法模型。在新理论指导下,团队还发现了新晶体。文章这里提到的晶体就有两个,ABBF和BBF。
同时福建物构所也在2014年,搞出了新晶体LSBO。之前生产KBBF的材料有剧毒,LSBO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这里再给自己叠层甲,我从来没有拉陈创天踩物构所的意思,物构所的贡献我也不会隐瞒。前面提及卢陈二位院士争议,只针对网络极端言论,不针对任何实体。所有为国搞科研的单位和人员,都是好样的。
卢嘉锡也是解放前就出国留学,然后在1945年毅然回国。如果没有卢嘉锡,可能就没有福建物构所,也可能就没有后来陈创天的成就。对于挑事儿的人,我们要口诛笔伐。但对于做事儿的人,我们一定要保持尊重。尊重科研人员,中国才会有更多KB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