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西南,放眼九天”航天人攻坚克难铸国魂

2021年06月02日18:30:52 科学 1277

【强国中坚 高质量发展看国企】“扎根西南,放眼九天航天人攻坚克难铸国魂

中新网遵义6月2日电 (记者 谢艺观)5月29日20时55分,搭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本次发射任务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承担了一系列研制和保障工作。

近日,中新网记者走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航天江南集团有限公司),看老军工企业如何披荆斩棘,焕发新生。

“扎根西南,放眼九天”航天人攻坚克难铸国魂 - 天天要闻

图为中国航天大楼。 中新网记者 谢艺观 摄

攻坚克难,承担大量航天产品研产任务

5月22日,中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火星表面地形复杂,“祝融号”火星车如何准确传递运动指令,进而灵活行走、“爬坡下坎”?这一切离不开火星车移动分系统核心传动部件——悬架减速自锁装置的支持。

这次为“祝融号”保驾护航的火星车悬架减速自锁装置,正是由航天江南群建精密公司承研。在此次任务中,科研人员又一次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让小齿轮发挥大作用。

航天江南的前身是1965年我国航天工业建设的第一个三线后方基地——〇六一基地。1970年冬,贵州大山深处生产的首发导弹问世,标志〇六一基地建设后批生产能力形成。

几十年来,〇六一基地承担了大量航天产品的研制、批产任务,为国家多种卫星、运载火箭、战略战术武器系统等重点型号配套研制生产多项产品。载人航天、“嫦娥”工程、“神舟”系列飞船、天宫一号,都有着基地人的一份心血。

除了完成航天型号任务,〇六一基地还承担了重离子回旋加速器和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国家重大装备项目关键部件攻关,先后开发录像机、传动器、挖壕机、汽油机、拉丝机、井深仪、加速器、计算机、切割机等民品300多项,其中15项填补国内空白,50余项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近4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忆往昔,航天人一腔热血洒青山

航天江南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一是靠不断创新,二是靠航天人的信念。”航天江南科技委副主任魏俊华表示。

上世纪60年代,响应“好人马上三线”的号召,上海北京等全国各大中城市抽调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开赴黔北山区,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开始了研发工作。

“扎根西南,放眼九天”航天人攻坚克难铸国魂 - 天天要闻

图为大山深处的国营三五三一厂遗址,如今成为了教育基地。 中新网记者 谢艺观 摄

这些技术人员,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如,研究所的导弹自动控制专家赵玉才为掌握控制规律,曾经在一年多的时间,每天坐在计算机前,将近50岁的人视力从正常的1.5下降到0.4。

研究员张万金在一次实验中,电雷管发生意外爆炸, 鼻子被飞出的炸片击得鲜血直流。但为了掌握引信引爆的正确数据,为工厂节约资金,依旧冒险在厂内进行小型模拟引信引爆试验。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军工企业普遍面临需要开辟民用市场的现实。企业走向市场后,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但在江南航天,只要是军品任务, 就会放在第一位。

据航天江南党委工作部副部长李德文描述,1994年4月,集团所属的乌江机械厂接到部队急需一套军品车的任务,工厂总装车间果断暂停民品生产,在零部件尚未配套齐全的情况下,就开始动手,一边总装,一边配套,连续几天加班加点,在七天内完成了一套军品车的总装。

转型升级,老国企焕发新活力

如今的航天江南意气风发,但曾经也经历过重重窘境。

20世纪90年代,由于体制机制、产品结构、创新能力、遗留问题、冗员负担、社会职能等主客观因素交织影响,曾令人艳羡的“三线”企业普遍陷入亏损,迎来严峻的生死考验,〇六一基地也一度变得冷清萧条,债台高筑、车间停产、收入减少、职工下岗、人才南飞……

后通过实施企业破产和“九五”调整改造,〇六一基地扭转了连续多年的亏损局面,形成新的研发生产能力。

“扎根西南,放眼九天”航天人攻坚克难铸国魂 - 天天要闻

图为航天江南梅岭电源厂研发的电池。 中新网记者 谢艺观 摄

目前,航天江南的贵州航天城、自主可控航天智慧产业园、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三大园区的规划布局基本完成;核心能力显著提升,初步具备第X代系统研发制造能力;智能制造水平迈上新台阶,效率、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航天江南营业收入从104.63亿元升至160.29亿元,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11.20%;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年15.69万元/人增至每年27.24万元/人,价值创造能力不断增强,年均增速达14.19%。

“下一步航天江南将重点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技术上突破创新,通过追踪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加强技术储备。二是产业化提升,民用产品智能制造方面进一步提高。”航天江南科技委常委蔡景元说。(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自然之美:布氏苇莺 - 天天要闻

自然之美:布氏苇莺

布氏苇莺:雀形目、莺科、苇莺属鸟类,属小型鸟类。体长12-15厘米,体重10-12克。其中国内主要分布于新疆以及香港,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库、水塘、溪流、沼泽等不同水域附近的灌木丛、芦苇丛以及草丛中。
超绝!夏日的沈阳!今天4时5分正式进入…… - 天天要闻

超绝!夏日的沈阳!今天4时5分正式进入……

今日4时5分 我们迎来“小暑”节气小暑,暑气渐盛虽还未到最酷热之时却已奏响了盛夏的序曲年方过半 季夏正始小暑,又称“小热”暑气蒸腾、热浪翻涌虽未到三伏极盛之时但此时的沈城已浸满了夏日的浓烈气息此时节气温飙升最高可达35℃雷雨也时常突袭闷热与
90%稀土中国掌控!美国7000万卖厂悔断肠?今我们技术卡它脖子 - 天天要闻

90%稀土中国掌控!美国7000万卖厂悔断肠?今我们技术卡它脖子

美国这会儿估计正对着空气拍大腿。20多年前7000万美元就卖掉的稀土工厂,现在想花7亿都买不回来。更扎心的是,全球90%的稀土话语权攥在咱们手里,它想造点像样的东西,还得看咱们脸色。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稀土这玩意儿,听着像土里的稀罕物,
清华大学韩敏芳教授团队:从实验室到应用转化,高性能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理论与实践 - 天天要闻

清华大学韩敏芳教授团队:从实验室到应用转化,高性能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理论与实践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转换技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其高能量转换效率和广泛的燃料适应性使其在能源领域具备了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分布式发电、便携式能源装置和大型电力系统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平板式SOFC电池堆重复单元(CRU)及千瓦级电堆实物图▲ 2011~2020 年全球SO...
颠覆医学!AI帮助无精男喜当爹,800万扫描找出3个生命火种 - 天天要闻

颠覆医学!AI帮助无精男喜当爹,800万扫描找出3个生命火种

专注AIGC领域的专业社区,关注微软&OpenAI、百度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等大语言模型(LLM)的发展和应用落地,聚焦LLM的市场研究和AIGC开发者生态,欢迎关注!全球著名媒体CNN消息,一对国外夫妇饱受18年不孕不育折磨,主要原因是丈夫患有无精症,精液中无法检测到精子,而这是导致男性不育的罕见病症之一。在传统检查中,即使...
罕见!今年三伏天近10年来最短 - 天天要闻

罕见!今年三伏天近10年来最短

7月7日,小暑,迎风穿夏,寻觅清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夏天开始变得潮湿闷热,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也快到来。在过去10年,从2015年至2024年,连续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而今年的“三伏天”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仅30天,是近10年来最短的一次。酷热还没真正开始,暑意已经蔓延。此时,寻一处清凉,成了夏...
国科大毕业生探访怀柔“一城两都” - 天天要闻

国科大毕业生探访怀柔“一城两都”

7月5日一早,雨过天晴。怀柔科学城新质生产力创造中心门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毕业生们正带着家人走下大巴车,准备进展厅“探秘”——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年毕业典礼走进“一城两都”活动的首站。
记者手记:从“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扬帆报国之路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从“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扬帆报国之路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 记者手记:从“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扬帆报国之路新华社记者刘祯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的运动场座无虚席,热烈的氛围比骄阳更胜。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这里举行。万余名毕业生即将从这个被称作“离科学最近的地方”启程,奔赴各自的科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