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动态】外周血管病介入科成功抢救一例大面积肺栓塞患者

8月23日,甘肃省中医院外周血管病介入科成功抢救一名重症肺栓塞老年患者。在疫情防控下,接到救治患者后,医院立即开通急危重患者治疗模式,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做到了患者救治与疫情防控两不误。

患者因“肺部感染”在省内某二甲医院进行了肺部CTA检查,诊断为肺动脉大面积栓塞,逐一转入我院外周血管病介入科,紧急行介入手术治疗。

据外周血管病介入科主任杜自忠介绍,急性肺栓塞具有误诊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三高”特点。手术所采取的肺动脉局部溶栓,碎栓,抽栓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但在病人意识模糊、呼吸困难的危重情况下实施手术风险很大。主要担心患者处于长期缺氧的状态,尤其心肺功能损伤,术中可能随时出现心跳再次停止危及生命的风险,同时患者还存在肺部感染、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因素,术中术后恢复情况不可预估。此外,在患者烦躁不安的状态下,如何安全的在心脏舒张期瓣膜开放间隙将导管穿过心脏房室瓣膜进入肺动脉主干也是一大考验。在杜主任团队各级医护人员的积极配合下,经过奋力抢救,患者手术成功,患者最终转危为安。

肺栓塞并不遥远

肺栓塞一般是静脉系统血栓(多为下肢血栓)脱落顺着血液回流,经过下腔静脉到达右心,然后进入肺部的血管。肺部动脉就像树根状的末梢,血管越来越细,栓子脱落到肺动脉就容易将肺部血管堵塞。肺栓塞是最危险的急症之一,70%-80%的肺栓塞患者发病后根本无法抵达医院接受救治。究其根本,肺是全身的供氧及二氧化碳排出的器官,保证吸进来的氧气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交换。一旦肺动脉血管堵塞,没有了气体交换,氧气吸不进来,二氧化碳呼不出去,不能第一时间疏通血管,全身各个脏器维持不了多久便会因缺氧衰竭坏死,尤其大脑对于缺氧的耐受性最差,呼吸停止5分钟以上就会造成大脑不可逆的损伤,最终致残或致命。

供稿:外周血管病介入科

编辑:宣传统战处 马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