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糖尿病最危险?医生呼吁:这5种血糖情况要留意了!

2025年07月10日17:52:10 健康 1515

什么样的糖尿病最危险?医生呼吁:这5种血糖情况要留意了! - 天天要闻

昨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遇到位老邻居,他刚做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笑呵呵地说:"才6.2%,比去年好多了,看来我这糖尿病不严重。"我本想祝贺他,却看见报告单上其他几项数据都在飙红。这位65岁的退休教师,正站在一个他完全没察觉的危险悬崖边缘。

什么样的糖尿病最危险?医生呼吁:这5种血糖情况要留意了! - 天天要闻

很多人习惯性认为,只要血糖数字不是特别吓人,糖尿病就是"温柔的慢病"。殊不知,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李主任曾在门诊中反复强调:最危险的糖尿病,往往是那些不声不响的类型

当我们过分关注单一指标时,真正的危机可能已悄然潜入生活的每个角落。

你是否也曾为"血糖只是轻微升高"而庆幸?是否认为"偶尔血糖波动很正常"?在深入糖尿病这个看似熟悉的话题前,我想先问:你知道自己的餐后两小时血糖值吗

什么样的糖尿病最危险?医生呼吁:这5种血糖情况要留意了! - 天天要闻


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最新统计,超过78%的中国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对自己的血糖状况了解不足,而其中66.7%的人认为"只要没症状就是安全的"。

让我们抛开常见认知,重新审视这个被严重低估的健康杀手

第一种隐匿的危险:无症状性高血糖

"能吃能喝,浑身有劲,怎么可能是糖尿病?"这是湖南长沙某三甲医院急诊科上周接诊的一位57岁患者的原话。他因为一次普通感冒检查才发现血糖高达18.6mmol/L,却此前毫无察觉。这并非个例。

什么样的糖尿病最危险?医生呼吁:这5种血糖情况要留意了! - 天天要闻

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追踪调查显示,我国约有35%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处于"无症状期",平均延误诊断时间达2.7年。这些安静潜伏的高血糖,正在悄无声息地损伤着血管和神经

当你感觉"一切正常"时,血管内壁可能已经像被反复摩擦的老旧水管,开始出现微小裂痕。无症状性高血糖就像温水煮青蛙,你感觉不到热,却已经在被慢慢"煮熟"。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一次偶然的体检,把你从"健康人"变成了"糖尿病患者"?

什么样的糖尿病最危险?医生呼吁:这5种血糖情况要留意了! - 天天要闻

第二种隐形杀手:昼夜血糖大波动

相比持续稳定的轻度高血糖,血糖的剧烈波动对身体的伤害更为显著。这就像汽车,匀速行驶比急刹急停更省油更安全。

上海瑞金医院的一项涵盖6342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显示,即使平均血糖水平相似,那些血糖波动大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风险高出41.3%。

什么样的糖尿病最危险?医生呼吁:这5种血糖情况要留意了! - 天天要闻

当天津的老刘每天早上测出的空腹血糖都还不错,却不知道在每次吃完他钟爱的糯米团子后,他的血糖如同坐过山车一般飙升。这种看不见的"血糖过山车",让他的血管内皮细胞承受着反复的氧化应激,就像弹簧被反复拉伸最终失去弹性。

细细品味这一点你的血糖可能只在特定时段失控,而这恰恰是常规检查难以捕捉的"盲区"。

第三种被忽视的危险:低血糖未被重视

"血糖低一点不是好事吗?"这是我在诊室里听到的最危险的误解之一。

什么样的糖尿病最危险?医生呼吁:这5种血糖情况要留意了! - 天天要闻

当北京友谊医院的研究团队分析了超过7000份糖尿病并发症案例后,发现了令人后背发凉的规律:严重低血糖事件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联度高达67%,而这一比例正以每年5.8%的速度攀升。

低血糖对大脑的损伤尤为严重,因为葡萄糖是脑细胞唯一的能量来源。

一位来自广东的71岁退休教师在一年内经历了3次严重低血糖,随后认知功能迅速下降,最终被诊断为血管性痴呆。医生们常说,糖尿病患者如履薄冰,高血糖是慢性伤害,低血糖却是急性威胁。

什么样的糖尿病最危险?医生呼吁:这5种血糖情况要留意了! - 天天要闻

值得深思的是,有多少人在降糖过程中把低血糖当作"小事一桩"?

第四种潜伏的危机:晨间高血糖

你是否注意到自己的空腹血糖总是偏高,即使前一天睡前血糖完全正常?这被称为"黎明现象"。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表的数据显示,近49%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晨间血糖升高,而这被证实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32.7%直接相关。

什么样的糖尿病最危险?医生呼吁:这5种血糖情况要留意了! - 天天要闻

晨间高血糖就像是一个不守规矩的闹钟,它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每天早晨都在体内敲响一次炎症警报。上周复查时病友老周拉住我说:"我每天五点起床测血糖,总比七点起床测高2-3个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种隐蔽的血糖异常正悄悄增加着血栓风险,尤其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威胁更大。

第五种最不为人知的危险:餐后高血糖

"吃完就测血糖太残忍了,谁不想安心享受一顿饭?"这句玩笑话背后是一个医学真相:餐后血糖峰值可能比空腹血糖更能预测心血管风险

什么样的糖尿病最危险?医生呼吁:这5种血糖情况要留意了! - 天天要闻

当我们沉浸在美食的享受中,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餐后1-2小时是血糖管理的关键窗口期。《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刊登的研究发现,即使空腹血糖正常,单纯餐后血糖异常也将心血管疾病风险提高了58%。

最新的连续血糖监测技术揭示,相比血糖平均值,餐后血糖峰值与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高出1.7倍。每一次血糖急速上升,都像是一次微小的"血管风暴",长此以往,脆弱的视网膜毛细血管如何能不受损?

你最近一次测量餐后两小时血糖是什么时候?这可能是你需要重新审视的健康指标。

什么样的糖尿病最危险?医生呼吁:这5种血糖情况要留意了! - 天天要闻

从危险到防控:如何应对这些隐形威胁

"不全面的测量等于是睁着眼睛走进黑屋子",中国医学科学院某资深教授曾这样比喻片面的血糖管理。面对这些隐藏的危险,仅靠定期检测空腹血糖远远不够。

连续血糖监测虽然不能普及,但战略性的自我监测却很关键。特别是对60岁以上老年患者,在关键时间点的血糖检测可能比泛泛的"控制饮食"更有价值

什么样的糖尿病最危险?医生呼吁:这5种血糖情况要留意了! - 天天要闻

与其简单地"少吃糖",不如了解不同食物的血糖反应指数。当儿女把那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放在你面前时,你是否有勇气选择只吃半碗并搭配更多蔬菜?这不仅是一个饮食选择,更是一种健康决策。

医生们正越来越重视"血糖稳定性"这一指标。一碗消化缓慢的杂粮粥,比一杯看似健康的鲜榨果汁对血糖的友好程度要高得多。这是很多人,包括一些医护人员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的事实。

每当我看到患者执着于单一血糖数值时,就会想起那句医学谚语:"治疗糖尿病不是为了降低血糖,而是为了减少并发症。"真正的糖尿病管理,是对生活方式的全面调整,而非仅仅追求某个数字的达标

什么样的糖尿病最危险?医生呼吁:这5种血糖情况要留意了! - 天天要闻

当我们谈论糖尿病的危险时,不是要制造恐慌,而是希望大家认识到:最危险的敌人往往是那些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的威胁。比起那些明显超标的血糖,这五种隐匿的血糖异常可能更值得我们警惕。

今天的你,是否愿意重新审视自己的血糖管理策略?真正懂得血糖管理的人,都会把这篇文章转给家中的中老年人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 杨文英,王卫庆.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39(2):181-186.

3. 赵志刚,李光伟.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8):665-670.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23)》.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5. 杨静,朱大龙.连续血糖监测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进展.中华内科杂志,2024,63(1):45-50.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中暑就喝藿香正气?这些解暑药的用法与禁忌要知道 - 天天要闻

中暑就喝藿香正气?这些解暑药的用法与禁忌要知道

7月20日入伏后,一年中最潮湿闷热的“烤验期”即将上线。购置祛暑药品成了当下热门的健康防护选择。​数据显示,某外卖平台的防暑药品订单量月环比增长超120%。不过,热销的背后也藏着疑问,不少人把藿香正气类药物当成“万能解暑药”,这样科学吗?面对五花八门的防暑药,又该怎么选怎么用? 藿香正气类药品更适用治疗暑湿...
年过70岁的老年人打乒乓球需要注意些什么,这6点千万要做到 - 天天要闻

年过70岁的老年人打乒乓球需要注意些什么,这6点千万要做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人们常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已经越来越不符合现代人的生存标准了。现在中国14亿人口,超过70岁以上的人有1亿3139万之多,未来20年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虽然这些高龄老人想通过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但是绝大多数体育运动已经不适合他们了。基本上各类体育场...
男子抱冬瓜睡觉能降温?《黄帝内经》里的消暑密码大公开! - 天天要闻

男子抱冬瓜睡觉能降温?《黄帝内经》里的消暑密码大公开!

最近,全国多地高温“爆表”,空调、风扇全力运转都难以驱散周身暑气。这时,一条“男子抱冬瓜睡觉降温”的新闻迅速走红网络,不少人纷纷效仿,把冬瓜从厨房“请”上了床。那么,抱冬瓜睡觉真能有效降温吗?从古老的《黄帝内经》智慧中,又能找到哪些夏日养生
重磅通知 | 第三届“医学科普创新之星”推荐活动启动 - 天天要闻

重磅通知 | 第三届“医学科普创新之星”推荐活动启动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578 篇文章创新之星由上海市工程管理学会、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万方医学网、上海市科普事业中心、“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共同发起,光明网、中国医学传播学教学联盟、医学传播学创新实践基地共同支持的第三届“医学科普创新之星”推荐遴选活动正式启动。附:推荐表格第...
最高收费21万元,阿尔茨海默病手术叫停背后:借“创新治疗”之名收费 - 天天要闻

最高收费21万元,阿尔茨海默病手术叫停背后:借“创新治疗”之名收费

每经记者:陈星 每经编辑:魏文艺7月8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了一则通知,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在医疗界人士看来,这一喊停并不突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国内某知名三甲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处了解到,早在国家卫健委通知正式出台前,该主任医师所在医疗机构所在地的...
如何识别山洪前兆?请掌握 - 天天要闻

如何识别山洪前兆?请掌握

微美芒市—芒市具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如何识别山洪前兆请掌握来源: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中国应急管理报社责编:雷斑努 虞有琪审核:张崇喜 们文杰往期回顾收藏!2025年芒市公交漫游指南面对暴雨,这些知识要牢记“马路市场”退市 芒市山货交易有了“新家”“700开头” 15位电话号码要来了!@芒市创业者,市妇联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