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通知称,将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在巩固深化2024年规范管理工作成效基础上,进一步清理整治违背教育规律、侵害群众利益的办学治校行为。
《通知》重点提出了16条2025版负面清单,内容包括严禁违反国家课程改革方案规定,随意调整、增减课程内容,超标超前教学,严禁布置超过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总量和时长的作业,或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严禁违反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生睡眠时间安排学生作息,造成学生学习时间过长问题,或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等。
可以说,《通知》的出台恰逢其时,直指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些乱象。中小学生普遍面临极大的学习压力,南方周末近期报道《便秘的中学生和被忽视的如厕自由》称,某名校学生一般是早上5:50起床,6:30前进入班级早读,中午12:00下课回家,13:50抵达学校上课,18:15下课,其间有30分钟的时间在食堂吃晚饭,晚自习从18:45持续到21:50。很显然,学校将学生的生活切割成精准的刻度,精密计算着学生吃饭、睡觉、通勤的每分每秒。
至于课间,则实施“8+2”模式,即“课间十分钟”被拆分为自由活动的8分钟和必须提前回到教室并安静下来的2分钟,若遇到老师拖堂,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只剩下三四分钟。不难想象,学校有那么多女生,一下课,女生们会跑着去厕所,争夺有限的蹲位。当上课预备铃响起,同学们又陆续跑回教室。这样的跑步如厕和跑步回教室,滋味当然不好受,怎么办?部分学生选择硬憋,抑或为了减少如厕次数不喝水或少喝水。久而久之,憋便成为习惯,便秘问题自然不期而至。上厕所本是再正常不过的生理活动,如今却成为一些孩子的现实困惑——“我没时间上厕所”“我不能上厕所”“我忍着不上厕所”。
孩子们的自发性调整让我心生悲凉,因为这种调整是违背人性的。我相信大部分孩子的天性是爱玩好动的,但现实中不少孩子却变得过于安静,自律得让我惊讶。笔者所在小区附近有一大块闲置草坪,若干年前,很多放学的孩子会来这里放风筝、捉迷藏、玩老鹰捉小鸡、踢足球。这几年,别说是放学后,就是周末也人迹罕至,原因何在?孩子们都去做(或补)功课了。六一儿童节将至,我与两个孩子商量去郊区放松两天,不料他们的回答是“还是不去了,马上就要期末考了”,很显然,他们觉得玩没那么重要,好好复习、考个好分数更重要。
毫无疑问,这种巨大的学习压力已经内化为孩子们主动学习的自驱力。但这种自驱力不完全是好事,因为他们对学习的爱不是发自内心的真爱,而是被当前的教育环境与过于激烈的竞争形势规训出来的“我必须爱学习”。
希望《通知》能得到认真贯彻与严格落实,希望孩子更像孩子,希望孩子的表现更合乎正常孩子的基本特征,包括天真、烂漫、活泼、奔放、舒展、快乐。这一定有赖于学校、家长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齐心努力与共同实践。 □ 姚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