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一听到“放疗”,就敬而远之?关于放疗的二三事

2025年05月25日15:42:11 健康 1978


为什么很多人一听到“放疗”,就敬而远之?关于放疗的二三事 - 天天要闻

为什么很多人一听到“放疗”,就敬而远之?关于放疗的二三事 - 天天要闻

“啊?你说要做放疗?是不是已经很严重了?”

“放疗不是会把人烧坏吗?”

“听说放疗掉头发、呕吐、整个人都废了……”

在门诊听到“放疗”这两个字,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问“它能不能治好我”,而是“我还能不能撑得住”。眼神里的恐惧,几乎能把诊室空气冻住。

为什么很多人一听到“放疗”,就敬而远之?关于放疗的二三事 - 天天要闻

这不是个别现象。很多患者一听说要做放疗,第一时间不是配合,而是逃避。哪怕CT、病理都摆在眼前,哪怕肿瘤已经压迫气管了,哪怕医生苦口婆心讲解了半天,最后一句还是:“我再考虑一下。”

有时候恨不得拿出病灶模型、显微镜、甚至三维动画片段来“现身说法”,可惜效果依旧有限。

说实话,放疗这项技术,明明是现代医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但在大众心中,几乎常年处于“有点像酷刑”的误解状态。你说它是救命的,它听着像地狱火;你说它精准控制,它脑补出核爆现场。

为什么很多人一听到“放疗”,就敬而远之?关于放疗的二三事 - 天天要闻

先别急着否定患者的恐惧。

这个“敬而远之”的反应,从某种程度上也不是空穴来风。放疗确实有副作用,有些人确实掉头发、皮肤变黑、吃不下饭,甚至体力大不如前。但问题是:这就像你说不坐飞机是因为“我怕坠机”,你怕的不是放疗,是你不了解它。

放疗,其实就是“定点爆破”。它不动刀、不出血,但用的是“看不见”的能量。就像你手机里的电磁波一样悄无声息,但能精准杀伤。

为什么很多人一听到“放疗”,就敬而远之?关于放疗的二三事 - 天天要闻

它的原理是用高能的射线(常见的是X射线或电子束)打击肿瘤细胞的DNA,让它们无法分裂繁殖,逐渐“自我灭亡”。

现在的问题是,大部分人对放疗的认知,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甚至是民间故事级别的“传说”层面。很多人以为放疗就是“用火烤肿瘤”,这个认知大概跟以为MRI能“吸铁”是一个水平。

但现实是,现代放疗技术已经进入“毫米级精度”的时代。像调强放疗(IMRT)、图像引导放疗(IGRT)、质子放疗这些技术,已经能做到对肿瘤“精准打击、邻近组织尽量保护”。简单说,就是“打得准、打得狠、不误伤”。

为什么很多人一听到“放疗”,就敬而远之?关于放疗的二三事 - 天天要闻

你以为放疗是“全身照射”?不。现代放疗讲究“靶区”概念,就像狙击手锁定目标。医生会根据影像学资料,三维重建肿瘤的形态、位置、深度,然后制定计划。照射的时候,机器会围绕病人旋转,把射线集中在肿瘤上,正常组织尽量避开。

但为什么还有人怕?

说白了,是信息落差太大。很多人依然以为“放疗伤元气”、“放疗会让人变傻”、“放疗后就不能生孩子”。这些传言,有些是误解,有些则是过去设备不先进、技术不成熟时的真实经历,但今天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为什么很多人一听到“放疗”,就敬而远之?关于放疗的二三事 - 天天要闻

比如“放疗掉头发”这件事,首先它要看部位——头颈部肿瘤放疗可能会掉,但腹部放疗呢?不会。再比如“放疗让人虚弱”,那是因为肿瘤本身就在消耗你体力,好比你家水管漏水了,你却怪水龙头出水太小。

很多患者以为放疗是“最后一步”,其实在很多癌种里,它是“第一线治疗”。像鼻咽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等,放疗的地位不输手术。而且有些部位,不适合开刀的(比如脑部、脊柱),放疗反而成了首选。

你可能想不到,中国每年新发恶性肿瘤超400万例,适合放疗的患者占比约70%,但真正接受放疗的不到30%。这背后,除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更大的问题是——认知滞后。

为什么很多人一听到“放疗”,就敬而远之?关于放疗的二三事 - 天天要闻

放疗为什么听起来那么“高冷”?

因为它不在传统医学的语境里。你很难把它和“汤药调理”、“针炙艾灸”放在一个框架里理解。它不像手术刀那样“看得见”,不像化疗那样“立竿见影”。它更像一种“沉默的力量”,慢慢渗透、逐渐见效。

有人说,放疗像“用光打架”。这个比喻不错。但我更愿意说,放疗像“用时间和技术博弈命运”。它不是猛药,而是精雕细琢。它不是靠一锤定音,而是靠每一次精准照射,一点点清除病灶。

为什么很多人一听到“放疗”,就敬而远之?关于放疗的二三事 - 天天要闻


当然,它也不是万能的。放疗也有副作用,也有禁忌症,也需要个体化调整。放疗不是万能钥匙,它需要配合影像科、病理科、肿瘤内科、营养科多学科协作。它像一个团队中的狙击手,需要情报、需要配合、需要精准执行。

我们这个时代,科技进步飞快,可人们对癌症的恐惧却始终如一。你问街头巷尾的老人,“你怕什么?”十有八九会说“怕得癌”,但真正了解癌症治疗手段的,又有几个?

为什么很多人一听到“放疗”,就敬而远之?关于放疗的二三事 - 天天要闻

有时候,病人的不配合,不是因为不想治,而是觉得“治了也没用”。但放疗恰恰是那种——你配合了,它才有用的治疗方式。它不像吃药那样“今天不吃,明天补”,更像是“每一次照射都不能错过”。

很多人误以为放疗是“被动等待”,但它其实是“主动出击”。你每一次配合定位、每一次按时照射,都是在和肿瘤争夺领地。那些说“我还是信中医”的人,我理解,但不能接受。因为你不是选择“信”,你是在“放弃”。

为什么很多人一听到“放疗”,就敬而远之?关于放疗的二三事 - 天天要闻

说到底,放疗不是魔法,也不是妖术。它是现代医学的武器之一,是对抗癌症的利器。它不神秘,也不可怕。真正的“可怕”,是你因为误解而错过了它。

就像古人说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放疗就是这样,看起来冷冰冰,其实藏着希望;看起来难接近,其实是救命的“热手段”。

别再把放疗当成“最后一搏”,它可能是你最该抓住的第一步

为什么很多人一听到“放疗”,就敬而远之?关于放疗的二三事 - 天天要闻

希望你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少一些恐惧,多一些了解。在面对癌症时,不再只是“听天由命”,而是“知己知彼”。

放疗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重启的起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中国放射治疗临床应用指南(2024年版)[J].中国肿瘤临床,2024,51(10):893-909.

[2]李强,王敏,陈建国.放射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与进展[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25,29(3):145-150.

[3]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全国癌症统计报告[R].北京:国家癌症中心,2025.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远离负能量的人,是对自己最大的慈悲(深度好文) - 天天要闻

远离负能量的人,是对自己最大的慈悲(深度好文)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负能量就像慢性毒药抱怨、牢骚、指责、消极...这些负能量看似无形,却像慢性毒药一样侵蚀着我们的心灵。长期浸泡在负能
国家卫健委:全国已建设20余家省级罕见病质控中心 - 天天要闻

国家卫健委:全国已建设20余家省级罕见病质控中心

5月24日-25日,由中国罕见病联盟、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办公室等主办的“2025年罕见病国际交流会(IRDCC)”举办。本届大会以“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主题,汇聚1000余位海内外罕见病基础研究、临床诊疗、政策保障、医药产业、患者服务等领域的专家、研究人员深入研讨。近年来,随着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不断扩大、罕...
这种饮料对血管很好,真的建议你常喝! - 天天要闻

这种饮料对血管很好,真的建议你常喝!

茶,深受广大网友的喜爱,不少人还有饭后喝茶解腻的习惯。每天喝茶,对身体有哪些影响?一起来看↓↓↓01喝茶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研究表明,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喝茶,有利于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糖尿病患者喝茶则有利于降低空腹
一天中有2个“发胖时刻”,再饿也要管住嘴 - 天天要闻

一天中有2个“发胖时刻”,再饿也要管住嘴

想要管理体重的人,常常会纠结于这个不能吃,那个要忌口,这一餐热量是否超标?事实上,一天24小时内,有2个“发胖时刻”。若能把握好这两个时段,控制体重就非常容易出效果!这两个时间段,熬过去就能瘦?
漳台中医药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在福建漳州成立 - 天天要闻

漳台中医药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在福建漳州成立

中新网漳州5月25日电 (钟明锋 李陆红)25日,漳台中医药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成立大会在福建省漳州市召开。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近300名嘉宾共同见证联合体成立。大会现场为4家理事长单位、12家副理事长单位授牌。
市场热议:2025蛋白粉哪个品牌好?专家深度解析 - 天天要闻

市场热议:2025蛋白粉哪个品牌好?专家深度解析

在2025年的健康与健身市场中,蛋白粉作为补充蛋白质、促进肌肉恢复与增长的重要营养品,正持续引发消费者的广泛关注。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提升和运动营养知识的普及,蛋白粉已成为众多健身爱好者、运动员及日常健康追求者的必备选择。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治疗可降46%胃癌风险,医生:别错失肿瘤干预时机 - 天天要闻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治疗可降46%胃癌风险,医生:别错失肿瘤干预时机

为响应全国“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号召,提升市民早筛意识,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专家团队走进静安区江宁路长者照护之家,举办“胃肠道精查,早癌早发现”专题健康讲座。活动中,中山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医师周敬结合临床案例为居民讲解胃癌及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早期症状及防治策略。周敬特别强调,幽门螺杆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