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4 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一份通报,整治了一批网络金融信息类账号和网站。其中和我们web3行业最相关的,是一批宣传虚拟货币交易的账号被“依法依约关闭”。
这次通报中被点名的,包括微博账号“火哥聊加密”“财经-徐彦文”“阿恩-论币”,知乎账号“00后富一代”等,官方认定他们通过晒收益截图、群聊信息等方式,引导用户参与虚拟货币交易。
同时也提到了 pkex、weex、htx 等境外加密货币交易平台——这些平台本身就不具备在中国内地面向公众展业的合法资格,但仍有一些中文网站、内容号在为它们提供app下载跳转或推广服务,因此一并被列入本次整顿。
以往大家可能更关注交易所和项目方有没有直接面向内地用户来宣传或展业,这次处理的是账号内容、社群运营这条链路,对web3 行业的内容创作者来说,确实敲响了一记警钟。
从红林律师接触到的情况来看,在web3行业干类似这些事情的,其实远不止通报中列出的那些账号。
名为知识分享,实为用户拉新
很多做内容的朋友,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碰到了中国内地关于加密货币监管的政策红线。
最典型的操作套路,就是我们在中文社交平台上经常能看到的:
先发一张账户收益截图,写明某某币在最近一波行情中涨了几倍;中间补几句“策略复盘”或“链上资金分析”,再贴一张聊天记录截图,暗示群里有人早就跟进、已经吃到了红利;最后落点是熟悉的话术:“扫码进群”“添加助理vx”“群里有资料/内参”。
从表面看是知识分享、行情交流,但结构就是一套用户转化漏斗。
你一旦进了群,就会发现群主每天定点发布一些平台资讯、项目分析和“带单实盘截图”。有些人还用“机构级数据”“vip策略群”“社区投研组”等标签包装自己,说是为用户提供专业信息服务,但群内大多围绕某个平台做转化。再进一步,会有人贴出邀请码、注册链接,或者跳转下载app。
这类群看上去是社区,实则是流量变现渠道——而群主,就是平台返佣体系里的操盘人。用户交易得越多,他拿得越多。
曼昆律师此前接触过几个用户投诉案例,流程都很类似:用户刷到一篇写得还不错的内容文章,从公众号点进了社群,群里聊项目、讲策略、看模拟盘操作。
前几次跟单赚了一点,用户自然放松警惕,结果后来大额投入后频频亏损。再想找人问清楚,平台没法沟通,群主直接失联,最终能找到的,只有最初那篇文章。
这种“内容创业”账号,很多其实就是平台返佣体系的外包人员。用内容吸引流量,用社群完成转化,用链接收口,链条虽短,但高效直接。
还有一些账号会显得更“专业”一些,说自己专注数据分析、趋势判断,语气也确实克制,没有赤裸裸喊单。但你点开他们的内容就会发现,清一色在讲特定项目、特定平台的新币种上线。内容最后往往会提一句:“这个项目目前在 xx 平台可交易”,而这个平台,多半是他们返佣合作方。
讲得看似含蓄,帮忙带货和引流的实质并没改变。
从监管的角度看,这已经不是内容表达自由的问题,而是“为境外非法金融活动提供便利”的具体行为。只要用户通过你的路径完成了注册、充值、交易,链条闭环,就已经能定性为“参与”。
你说你没收钱、不是平台员工、不经营用户资产,但在整个转化路径里你承担的角色,是清楚不过的。
此前曼昆律师接触过不少案件,都是从用户举报、维权开始,公安顺着平台、内容、社群一路查下来,最后反查到内容账号本身。链路一旦建立,法律责任也就落下了。
当然红林律师不是说web3行业不能做内容。我也经常看到过一些内容账号确实在认真讲产业趋势、技术突破、监管政策,这些内容不但不违法,反而对行业生态是有帮助的。
但我们也确实看到太多的业内kol,把“讲知识”“高培训”当成引流的外壳,实则就是在做一门“挂链接带交易”,甚至帮项目方私下卖项目额度的生意。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大家明白,监管关注的不再是你有没有说“涨”“买”“稳赚不赔”这种关键词,而是开始看你的账号有没有构建出完整的导流行为链。
曼昆律师建议
所以,如果你还在做内容,搞培训,红林律师建议你仔细向自己发问如下事项:
1.你发的内容,是不是实质上在推荐某个币种、某个平台的币种或活动,即使没有明说“买入”;
2.你的文章或社群里,有没有嵌入境外加密货币交易所注册链接、邀请码或落地页跳转;
3.你和平台之间,有没有返佣、转化结算、推广合作的实际合作关系,是否直接或间接促成了用户注册、充值、交易;
这些问题都是司法实践中定性参与者角色的重要依据,希望大家多加注意。什么能讲,怎么讲,哪些链接该藏,哪些话术该停,大家也要心里有数。
这个行业需要表达自由,但作为内容创作者,我们或许更需要明白法律的边界和尺度。
/ end.
*本文为上海曼昆律师事务所的原创文章,仅代表本文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对特定事项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意见。欢迎更多web3从业者投稿、爆料。如需转载及法律咨询,请添加客服:mankunlawfi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