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力 实习生 柳明烨
这两天,体重管理上了热搜,你测算过自己的BMI吗?
体质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BMI=体重(kg)/身高(m)²,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4之间。BMI在24至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就是肥胖。
天气逐步回暖,不少朋友都把体重管理提上了日程。
这次国家出手了!据央视新闻,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则手把手教你科学减肥。这份食谱甚至细化到了全国不同地区的食谱示例,并备注了食谱的“总能量”。
此前,浙江不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出了减重门诊,帮居民定制“减肥大计”,几个月下来,不少人已经完成了“蜕变”。
有人3个月减了40多斤
“211餐盘”了解一下
3月11日,文晖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体重管理门诊有两张风格迥异的诊疗床。
主管中药师陈璐介绍,他们的减重团队由全科医生、中医师、营养师、健身教练员、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六个角色组成,共八人,形成“多对一”管理模式:“中医减重是我们的特色。中医埋线、拔罐等技术能辅助调节体质,但减重的核心仍是生活方式干预。”

柳明烨 摄
“减重不是饿肚子,而是改变饮食结构,所以不能短期速成,半年减重10%-15%最理想。”陈璐展示了门诊推广的“211餐盘”:每餐2份蔬菜、1份优质蛋白、1份粗粮主食,通过简单直观的配比,帮助患者掌握营养均衡。

柳明烨 摄
一位30来岁的小伙子对自己身上堆积的脂肪十分苦恼,“我在大学时只有120斤,工作后慢慢多长了四十斤肉。”
“首次看诊时间要花费多一些,我们要对你做身体成分分析,另外会建立微信群用于日常交流,只需要一周一次的线下复诊。”主治医师吴云霞说。
小伙子赤脚站在身体成分分析仪上,一分钟后就生成了一份报告。吴云霞解释了各项数据的含义,“体脂肪量正常是7到14.1,你现在26.5是超标准的,超出的部分就是你要减掉的脂肪。营养的三大要素就是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减重期间,主食建议吃粗一点杂一点,一天吃200克水果,500克蔬菜。椰子、牛油果、榴梿这样热量高的水果要少吃。”

柳明烨 摄

柳明烨 摄
吴云霞说,团队会通过微信群每日跟踪,关注减重患者的长期习惯养成,比如工作繁忙、依赖外卖的上班族,不强求他们自己做饭,但是会教他们在外食中优选低糖食材,比如用蒸土豆替代炒土豆,用玉米代替精制面食:“有的人爱吃火锅,不进行一刀切禁止,而是教他们如何选择食材,控制热量摄入。”门诊数据显示,减重患者年龄跨度从7岁儿童到63岁老人,中年群体占比最高。
一位43岁的糖尿病患者令吴云霞印象深刻,这个患者初始体重106公斤,伴有肝功能异常和血糖失控,通过3个月饮食调整和运动,减至85公斤,血糖恢复正常,药物种类从3种减至1种。还有一位63岁阿姨,成功减重20斤后停用了高血压药。
“减重不仅能改善外形,更能降低慢性病风险,腰围超标(男性≥85cm,女性≥80cm)意味着内脏脂肪堆积,这类人群未来患心血管疾病概率更高。”
一日三餐打卡上传
65岁大姐血脂恢复正常
在长庆潮鸣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营养减重门诊,记者看到一个平衡膳食宝塔模型,清晰地标注着重量,比如水2000-2500毫升,盐小于5克,蔬菜类300-350克……“我认为减脂比减重更为重要,要减走脂肪保留肌肉。”李霞医生笑着说,现在来门诊的居民不多,基本需要复诊才来,“大部分时候微信联系,要求他们每餐打卡上传,我来督导。”

方力 摄
随即,她开始翻阅手机:“65岁的颜大姐当初血脂偏高,腰围太大找到我这里,通过一个多月饮食管理,营养干预,血脂已经恢复正常,这也和大姐本身注重饮食,配合度和执行力比较高有关。”
颜大姐一开始很想不通,“饮食向来清淡,怎么会血脂偏高?”当她老老实实记录下自己的一日三餐,李医生马上发现了端倪。
第一天大姐晒出的早餐是,1根黄瓜,1个番薯、1个鸡蛋、3颗红枣、1碗黑芝麻糊。李医生在芝麻糊上打了个“换”字,“精加工的粉状冲泡食物,看似很健康,长期食用会升糖,建议换成脱脂牛奶。”针对大姐的午餐和晚餐,李医生建议增加富含膳食纤维、高蛋白的食物。第二天,大姐又细致报告吃了两份水果和一些香榧,“水果一份就够了,坚果适当减量,比如核桃推荐的食用量是每天1-2个”。

方力 摄
记者碰到了做文字工作的张先生。
他苦笑着说“出了一趟差,体重反弹到了200斤”。一个多月前,他花15元挂号,加入减重微信群,一日三餐拍照上传。“医生在群里督促,让我红绕肉不能吃,肉包的面皮也不能吃,晚上吃六分饱,加上一定量运动,那阵子我每天都减掉一斤,总共减掉了十四五斤,很有成就感。但是后来到外地出差,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体重又涨了回来。”张先生说,以前在朋友圈发过豪言壮语,这下他真切地知道,坚持健康的日常饮食节奏的力量。
这些减重误区
别再去碰了
李医生说,接诊过程中,她也发现很多人对于减重有误区。
比如盲目节食,会导致身体基础代谢速度降低,而是三餐都要合理摄入营养,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是真的。
运动量也不是越大越好,每天持续30分钟就够了,关键是长期坚持,会让你变瘦于无形。
还有减肥必须戒碳水也不对,体内长期缺乏碳水,可能会面临极度疲劳、情绪低落、失眠、记忆力下降,脱发等问题。主食不能戒,但可以优化,少吃精致碳水,改吃膳食纤维更多的粗粮,比如燕麦豆类红薯,它们能缓慢释放能量,稳定血糖水平,从而减少脂肪堆积。

方力 摄
一位减重门诊医生告诉记者,有的人在外面花上万元速减20斤,但很快反弹。科学减重必须循序渐进,把健康习惯融入日常。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