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健康长寿的道路上,我们常常四处寻觅各种“秘籍”,却不知,真正的长寿秘诀或许就藏在我们每天的餐桌上。古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话流传千年,到了现代,更是被科学研究证实,优化饮食模式,真的能助人长寿,而且不管你处于什么年纪,行动起来都不算晚!
研究揭秘:3种食物,开启延寿大门
你能想象吗?仅仅通过调整饮食,就能让我们的寿命延长。2024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刊发了一项极具影响力的研究,研究人员就像一群严谨的“饮食侦探”,他们把目光投向七个国家的典型饮食模式,全方位评估饮食对寿命的影响。这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吓一跳,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要是能吃够3种食物,或许就能多活6年!
原来,中国的典型饮食模式,在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上表现得相当不错,可在全谷物、坚果和豆类的摄入方面,却存在明显短板。就好比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其他部分都坚固无比,偏偏这几块木板有点薄弱,这就可能限制了我们驶向长寿的彼岸。所以,增加这3类食物的摄入,同时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很可能会给我们的寿命带来积极的改变。
拿40岁左右的人群举例,要是能改变饮食模式,我国女性和男性的预期寿命分别能延长6.2年和6.3年,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具体来看,**增加全谷物的摄入,能让女性寿命延长1.5年** ;多吃豆类,可延长1.1年;而限制红肉的摄入,也能延长0.8年。更让人惊喜的是,饮食调整无论在任何年龄开始,都能产生积极效果。哪怕你已经60岁了,从这个时候开始优化饮食,同样能收获健康的馈赠。
解锁长寿饮食,牢记这4大要点
全谷物:健康主食的正确打开方式
玉米、燕麦、荞麦、小米、藜麦……这些都是全谷物家族的成员,它们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是助力长寿的好帮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我们每天要摄入50 - 150克的全谷物、杂豆类食物。可现实却有点残酷,《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超过80%的成年居民全谷物摄入严重不足,成年男性每日全谷物摄入量仅为13.9克,女性也只有14.6克,和推荐摄入量相比,差了一大截。
想要吃好全谷物,不妨从这几点入手:
主食搭配巧融合:不要总是盯着精白米面,试着把全谷物和它们搭配起来。早上煮一碗二米饭,大米和糙米的完美结合,口感丰富,营养翻倍;晚上来一碗八宝饭,各种谷物汇聚一堂,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健康。要是觉得做饭麻烦,用电饭锅的杂粮饭功能或者压力锅,轻松就能做出软烂可口的杂粮饭或粥;用豆浆机、破壁机制作五谷豆浆或杂粮米糊,也是简单又营养的选择。
循序渐进稳适应:对于刚开始尝试吃全谷物的人来说,别一下子吃太多。全谷物里的膳食纤维虽然是个好东西,但它会给胃肠道带来一定的压力。老年人、儿童以及消化功能较弱的人,更要注意,从少量开始,慢慢增加摄入量,让肠胃有个适应的过程。
原汁原味更健康:吃全谷物的时候,尽量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有些人喝杂粮粥喜欢放白糖,做杂粮主食馅料时加很多油、盐,这些做法可要不得。北京积水潭医院营养科营养师林彤提醒,吃杂粮要遵守“三少原则”,少油、少糖、少盐,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留全谷物的营养。
豆类:营养宝库的多样吃法
豆类可是个大家族,分为杂豆和大豆两类。大豆类有黄豆、黑豆和青豆;杂豆类包括豌豆、绿豆、红豆等。由豆类加工而成的豆制品,像豆浆、豆腐、豆腐脑、臭豆腐、腐乳、豆豉等,更是丰富了我们的餐桌。然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显示,约40%的成人不常吃大豆类制品,就算是常吃豆类的人群,摄入量也远远不够。
想要把豆类吃好,有这些小窍门:
多样豆制品换着尝:《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15 - 25克大豆或相当量的大豆制品。可别小瞧这小小的数字,它能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大大的改变。不过要注意,有些打着“豆腐”旗号的食物,其实和豆制品没什么关系。杏仁豆腐主要是由杏仁、糖、鲜奶制成;日本豆腐的原料是鸡蛋、水、盐;鱼豆腐是鱼浆、淀粉、糖、盐、油的组合;千叶豆腐则是大豆分离蛋白、油、盐的产物。这些“假豆腐”可不能当成真正的豆制品来吃。
豆米主食新选择: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方海琴建议,日常主食可以用豆米饭代替纯白米饭。红豆、绿豆、芸豆、豌豆、鹰嘴豆、蚕豆等,这些杂豆淀粉含量较高,还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完全可以代替部分主食。煮米饭的时候,抓一把杂豆放进去,简单又营养。
豆类发芽营养升:北京积水潭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张勍烨介绍,部分豆类泡胀发芽后可以炒菜,制成豆芽后,除了原有的营养素,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当新鲜蔬菜缺乏时,豆芽就是补充维生素C的良好来源。把绿豆发芽,炒一盘绿豆芽,清爽可口又营养。
清淡烹饪留营养:烹饪豆类和豆制品时,尽量选择蒸、煮、炖、干炒等清淡少油的方式。油炸会让豆制品的脂肪含量大幅增加,还会破坏蛋白质结构,不利于人体消化吸收。像油豆腐和油豆皮,在制作过程中经过油炸,携带了更多油脂,热量飙升,要少吃;一些调味豆干,香干、熏干、卤干,钠含量较高,也要控制食用量。
坚果:每日一小把,健康常相伴
坚果,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大大的能量,可不少人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会想起它们。其实,平时也应该把坚果纳入我们的饮食清单。
各类坚果混着享:坚果一般分为淀粉类坚果,板栗、莲子;油脂类坚果,瓜子、杏仁、榛子、核桃、松子等。每种坚果都有它独特的营养价值,把它们混合起来吃,能让我们摄入更全面的营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周摄入坚果50 - 70克,平均每天就是10克左右,这大概相当于7 - 8个腰果/巴旦木/开心果/原味杏仁,或者2 - 3个山核桃,或者1小把带壳松子。每天吃一小把坚果,既可以当作零食,在两餐之间解馋;也可以加入正餐,炒菜、煮粥时放一点,增添风味。
原味坚果更健康:市场上的坚果口味多样,盐焗、五香、奶油、蜂蜜、琥珀……这些特殊口味的坚果虽然好吃,但往往添加了大量的糖、盐、油、香精等调料。长期食用,反而容易增加三高、肥胖等风险。所以,最好选择原味坚果,享受它最纯粹的味道和营养。
密封保存防氧化: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这是它的优点,但也让它容易氧化酸败。很多人习惯把坚果随意堆放在桌上,这样可不行。最好把坚果密封保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延长它的保质期,让我们随时都能吃到新鲜美味的坚果。
红肉与加工肉制品:适量食用,健康加分
红肉还是要吃的,毕竟它里面的铁含量较高,B族维生素也比较丰富,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但一定要注意摄入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数据,2015 - 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每标准人摄入畜肉(也就是“红肉”)量为72克/天,而推荐摄入量是:18 - 65岁成人每天40 - 75克;65岁以上人群每天40 - 50克。
尤其要少吃深加工肉制品,培根、火腿、香肠、牛/猪肉干、肉罐头等。这些深加工肉制品在制作过程中,往往添加了大量的盐、防腐剂等,对健康不利。还有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也要尽量少吃。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