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朋友 碎片化睡眠困扰你了吗

2024年12月08日01:02:04 健康 1593

【来源:健康时报】

老年朋友 碎片化睡眠困扰你了吗 - 天天要闻

“睡了一夜总感觉睡眠断断续续”“明明睡着了,但又感觉没睡着”“睡到半夜总是醒,醒来又半天睡不着”……这种“碎片化睡眠”很多人都经历过,尤其是中老年人!

近日“碎片化睡眠危害等同于熬夜”的话题登上热搜。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其中的痛苦。

有研究发现:长期处于碎片化睡眠会导致大脑加速衰老、记忆力下降,全身炎症水平上升!

长期这样睡觉的人记忆力下降、代谢紊乱

今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涛教授等人在《细胞代谢》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常“碎片化睡眠”会引起身体代谢紊乱、大脑认知损伤和全身的炎症反应。

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长期经历碎片化睡眠的小鼠,会出现葡萄糖代谢失衡和大脑认知功能损伤。主要表现为:糖耐量受损、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葡萄糖稳态失衡等。而且经历睡眠碎片化的小鼠在空间学习和记忆方面表现不佳。

“碎片化睡眠主要有4大危害!”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贺国华今年11月在接受采访时介绍:

1.碎片化睡眠会损害人的认知功能:导致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2.长期碎片化睡眠会引起代谢紊乱:增加高血压、肥胖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3.碎片化睡眠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

4.碎片化睡眠会削弱人体免疫功能:增加感染、肿瘤等疾病的患病几率。

Hcrt神经元被触发就容易出现碎片化睡眠

2022年2月,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大脑中“Hcrt神经元”的活动能控制清醒和睡眠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Hcrt神经元更容易被触发,出现过度兴奋,进而导致出现“碎片化睡眠”。

研究选取了两组不同年龄的小鼠,并用光刺激特定的神经元,使用成像技术记录了结果。

第1组:年轻小鼠(3-5个月)

第2组:老年小鼠(18-22个月)

研究发现,在老龄化过程中,Hcrt神经元转变为超兴奋状态,正是这样的变化导致老年小鼠更容易出现碎片化睡眠。

此外,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工具破坏了年轻小鼠的某些基因,这些基因可以让Hcrt神经元保持静息状态。结果发现,去掉了这些基因后,这恰恰导致了年轻小鼠的睡眠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了老年小鼠睡眠碎片化的特点。

长时间看手机可能加剧碎片化睡眠

我们该如何改善碎片化睡眠?除了年龄因素,还有哪些习惯会导致碎片化睡眠?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贺国华介绍,碎片化睡眠既与个体的基因、年龄以及基础性疾病相关,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长时间看手机、熬夜、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加剧碎片化睡眠的情况。试试这几点建议:

1.养成规律作息时间

按时上床睡觉并起床,形成稳定的生物钟,减少出现睡眠碎片化。

2.在睡前不要看手机

避免在睡前长时间看手机,因为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影响人体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睡眠质量,出现睡眠碎片化。

3.睡前避免喝咖啡喝酒

避免睡前饮用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料或食用辛辣食物,这些都会干扰睡眠。

4.尝试坚持运动改善

坚持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减少睡眠碎片化出现。

5.放松心情避免焦虑

学会放松心情、解压,减少焦虑和紧张情绪,也是改善睡眠的重要途径。

睡前做这3个助眠动作显著延长睡眠时间

今年7月,《英国医学杂志在线·体育与运动医学》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睡前4小时内,多做这3个抗阻运动动作,以显著延长睡眠时间。一次只需3分钟,每隔30分钟进行一次。这样可使当晚睡眠时间延长近30分钟。

1.深蹲:模仿坐椅子的动作,膝盖不超过脚尖。

2.提踵:站立抬起后脚跟,使小腿肌肉收缩,然后脚跟慢慢回到地面。

3.提膝展髋:站立膝盖抬高,直腿髋关节伸展。 据健康时报

你睡得好吗?对照下这四个标准

Q:什么样的睡眠才算是好睡眠?

通常,判断是否拥有好睡眠的标准有四个。

第一,从躺下到睡着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第二,睡着后到起床前,中间醒来的次数不能多于两次。第三,不早醒。这里的早醒指的是比你平时起床的时间早半个小时以上。第四,睡醒之后,你是否感到轻松,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满血复活”。达到以上四个标准,才能在临床表现上算是一个好睡眠。

有的人有起夜的习惯,那起夜是不是代表睡眠质量差呢?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当然,不起夜是最好的。如果起夜,最多不要超过两次。

另外,起夜回来后能否很快入睡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起夜后,20分钟之内能够睡着,是没有问题的。但有的人起夜之后很难入睡,甚至一宿不睡,这就有问题了。

Q:如何营造一个好的睡眠环境?

一个好的睡眠环境,在大环境方面的要求有三个。首先,要有合适的温度。温度在23摄氏度左右是比较合适的,根据每个人的年龄和性别不同可以有些许差异。比如,老年人可能需要温度高一点,孩子可能需要温度低一点,女性和男性也不太一样。

其次是声音。有人认为环境当中一点声音都没有是最好的。其实不然,如果环境中一点声音都没有,太安静了,反而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那么,多大的声音最适合睡眠呢?很多人都有“下雨天最适合睡觉”的感受。的确,室外下小雨时,那种淅淅沥沥的声音,非常助眠。这时的声音是30分贝左右,是最适合睡觉的声音。

最后是光线。大家睡觉时,屋内最好没有光线。有人习惯使用小夜灯也可以,但小夜灯建议往下照,不要往上照。

此外,睡眠的小环境也很重要。小环境指的是我们的床榻。首先,要选择软硬度适合自己的床垫和枕头。其次是被子。有一定重量的被子能够帮助人体放松,有助于睡眠。最后,床榻周围要保持干净整洁,不要有太多杂乱的东西。 据健康中国

中午不睡 下午崩溃 但是……

午睡别超过半小时

“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忙碌的生活中,午睡已经成为许多人缓解压力、恢复精力的重要习惯。

最新的研究发现:那些经常午睡的人,大脑衰老可能更慢!那最佳午睡时长是多久?午睡要注意什么?

午睡有助于保持大脑健康

都说睡觉就是大脑在“充电”,果然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今年11月21日,《科学》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30分钟的小睡(浅睡眠)能够有效提升认知表现,让大脑进入最佳状态。午睡常常就是这类浅睡眠。

2023年《睡眠健康》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经常午睡的人,与较大的总脑容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午睡减缓大脑随着年龄增长而萎缩的速度,从而有助于保持大脑健康。

具体来说,经常午睡的人,总脑容量更大,相当于脑容量衰老减缓2.6-6.5年。

保持适当午睡,好处还有这些

1.有效预防老年痴呆

2021年发表在《综合精神医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午睡能有效预防老年痴呆,并且有规律地午睡还可以提高思维敏捷性。

2.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2019年发表在《心脏》杂志在线版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偶尔午休(每周1-2次)的人与那些根本不午睡的人相比,中风/心力衰竭发生的风险几乎减少一半,降低了48%。

3.有助于调节负面情绪

白天小睡可以调节情绪,改善午睡后的心理状态。2010年发表在《精神病学与临床神经科学》上的研究发现,午睡后清醒期间,快乐、放松成分的量值显著升高。

午睡过久,反而对健康不利

2023年4月,《肥胖》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最佳的午睡时长为30分钟以内。

与不午睡的人相比,午睡超过30分钟的人,高体重指数(BMI)、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41%,特别是腰围、空腹血糖和血压方面也会增高。

而午睡小于30分钟的人,代谢健康风险则不存在,而且在血压方面表现得更好。

健康午睡,留意这几点:

1.午睡时要注意保暖

北京同仁医院传统医学科主任医师陈陆泉曾在健康时报刊文中表示,天冷时午睡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这是因为人体在午睡时体温降低,抵抗力也会变弱,这就使得寒气入侵的概率大大增加。

2.吃完饭别立即午睡

很多人午休时间较短,吃完午饭抓紧休息成为常态。陈陆泉医生建议,吃过午饭后,尽量在阳光下散步遛弯10-20分钟,疏解饭后的饱腹感,促进消化,给胃提供一点休息的时间,然后再午睡。

3.趴着午睡垫高些

趴在桌上午睡,身体无法舒展,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大血管的压力。趴在胳膊上睡觉,也会使身体多处神经受到压迫,往往造成午睡时心中焦虑,入睡困难。

因此陈陆泉医生建议,上班族在午休时应尽量仰卧在椅子上,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尽量将头部垫高,趴在松软的枕头和垫子上午休。

4.午睡后按摩颈腰背

午睡后宜慢慢醒来,突然惊醒会导致血压波动,引起头晕等症状。陈陆泉医生表示,睡醒后可以进行简单的按摩。比如,在面部进行干洗脸的按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按摩后颈部、腰背部,能得到较好的舒缓,让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苏醒”过来。 据健康时报

冬季为何更容易睡过头?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相较于其他季节,冬季似乎特别容易让人留恋温暖的被窝。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冬日里如此难以清醒呢?

昼夜变化

随着冬季的到来,白天变得短暂,夜晚变得漫长。我们的生物钟习惯于根据光线的明暗变化来调整作息,但在冬季,这种变化让生物钟“混乱”。

褪黑素的分泌随着夜晚的延长而增加,仿佛在耳边低语:“天还黑着呢,再睡会儿吧!”这让人难以抗拒,自然就容易赖床。

饮食习惯

冬季恰逢诸多节日和假期,比如元旦、春节等。节日期间,熬夜庆祝、聚会聊天成了常态,人们的作息时间往往会被打乱。

同时,寒冷的天气让人更偏爱火锅、热汤和面食等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导致血糖快速上升,胰腺则需要分泌大量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使得大脑的能量供应变得不稳定,跟玩蹦极似的,忽上忽下,让人容易感到疲倦。

室内空气质量

在冬季,为了保持温暖,我们通常会关闭门窗,减少通风,这会导致室内空气流通不畅,二氧化碳浓度会逐渐增加,人可能出现轻微的缺氧,感到疲倦,难以清醒。

情绪影响

冬季阳光稀少,光线昏暗,会影响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特别是血清素的分泌。血清素在情绪调节和精力维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水平的下降容易导致抑郁和焦虑情绪,这些情绪往往伴随着懒散和嗜睡的症状。 据健康中国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支气管扩张能不能治愈,那治疗目标又是什么? - 天天要闻

支气管扩张能不能治愈,那治疗目标又是什么?

在医学的奇妙世界里,有一种疾病如同取经路上的顽固妖怪——支气管扩张。不少人天真地以为,把它“打败”治好后就能高枕无忧,嘿,这想法可就大错特错啦!咱今天就结合《西游记》来讲讲这支气管扩张背后的门道。话说这支气管扩张啊,就像是那盘丝洞的复杂迷宫,一旦被缠上,气道病变与扩张就成了“既定事实”,是不可逆的。...
越吃癌细胞可能越疯长,这5类食物赶紧少吃! - 天天要闻

越吃癌细胞可能越疯长,这5类食物赶紧少吃!

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不仅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对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些食物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或不良成分,可能会刺激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增加患癌风险。以下这五类食物,建议大家赶紧少吃!1.
小暑时节防“暑湿” - 天天要闻

小暑时节防“暑湿”

7月7日将迎来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暑”。中医专家表示,小暑正值“三伏”头伏前后,气温持续升高、降水增多,空气湿度大,体感闷热难耐,养生防病应从“暑”和“湿”两方面着眼,注重益气生津、健脾祛湿。“中医理论认为,暑多夹湿,‘暑湿’二邪夹杂,容易
女子吃冰激凌突发“脑结冰” 医生提醒:夏日吃冰要科学→ - 天天要闻

女子吃冰激凌突发“脑结冰” 医生提醒:夏日吃冰要科学→

高温之下,很多人会选择冰镇饮料、冰激凌等消暑,但吃“冰”也得讲究“科学性”,一味贪凉可能会伤身。近日,上海一名女子吃完冰激凌后,前额突然一阵剧烈疼痛,持续好几分钟,胃也不舒服,连忙到医院就医。医生表示,这种情况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脑结冰”
流言|鱼刺卡喉时可以喝醋、吞饭解决? - 天天要闻

流言|鱼刺卡喉时可以喝醋、吞饭解决?

流言:吃鱼卡刺时,可以使用民间流传的“土方法”来解决,如喝醋、吞咽米饭、馒头等。真相:鱼刺的主要成分是钙,可与醋中的醋酸发生反应,但想要用喝醋来软化鱼刺,效果甚微,因为醋在喉咙中只是短暂停留,作用时间不长,而醋中有效的醋酸成分很低,用其软化
身体这5处“发红”说明气血足 夏季养气血,试试这3招→ - 天天要闻

身体这5处“发红”说明气血足 夏季养气血,试试这3招→

俗话说“夏季无病三分虚”夏季,我们该如何养气血?身体哪些部位“发红”说明气血充足?身体这5处“发红”说明你气血充足!夏季,人体容易受到暑邪影响,出现面色白、嘴唇白、手掌白的情况,也是“血虚”的表现。如果身体这5处“发红”,则说明你气血充足、
小暑时节,养生攻略快收下! - 天天要闻

小暑时节,养生攻略快收下!

7月7日4时04分,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小暑。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季夏时节的开始。此时初伏将至,在一日胜过一日的炎风热浪中,荷花怒放、流萤飞舞、蝉鸣阵阵,万物用热情礼赞生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