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老刘,你知道吗?前两天我们医院急诊来了个患者,从胸闷到去世,才不到三天!我现在想起来还心里堵得慌。”
医生李大夫一边夹着一块红烧肉,一边感慨万分。
他刚吃完邻居刘建国家的招牌小炒,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让饭桌上的气氛顿时一沉。
刘建国,56岁,是个退了休的货车司机,平时最爱撸串喝啤酒、招呼街坊邻居吃饭。
今天他邀请大家聚餐,本来是图个热闹,结果李大夫这句话让他放下了酒杯:“大夫,咋回事儿?胸闷还能这么严重?”
李大夫叹了口气,把筷子放下,正了正身子:“老刘,你可别不当回事儿。
有时候胸闷背后藏着的是‘大问题’。那位患者,50岁出头,平时身体看着还行,就是拖了两天,最后抢救无效,真是让人惋惜。”
刘建国显然来了兴趣:“大夫,你仔细说说,是啥病能发展得这么快?”
李大夫抿了一口茶,缓缓说道:“这个患者姓王,是个小企业的经理。
事发当天,他正在开会,突然觉得胸口发闷,还出了一身冷汗。
他以为是天气闷热加上太累了,就没在意。
结果当天晚上回家还是胸闷,甚至呼吸都感觉费劲了,他家人劝他去医院,他还坚持说‘忍忍就好’。”
他说着摇了摇头:“第二天一早,他的胸闷已经很明显,甚至还带着点胸痛。
家人赶紧送他来急诊,我们一查,心电图就发现有问题,再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刘建国听得心里一紧:“心梗?那是不是抢救还来得及?”
李大夫叹道:“我们立刻给他安排了手术,做了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情况一度稳定。
可没想到,第三天他突发心源性休克,血压直线下降,心跳也停了,我们全力抢救了一个多小时,但还是没能救回来。”
刘建国听得直冒冷汗:“这也太吓人了!他这心梗咋就这么凶呢?”
李大夫严肃地解释:“心肌梗死的本质是冠状动脉堵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如果堵得位置关键、面积大,短时间内心脏功能会迅速恶化。
特别是像这位患者,他拖了太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他说着补充:“心梗的黄金抢救时间是发病后的1到2小时。
越早打通血管,心肌坏死的面积越小,死亡风险也越低。
而像王先生这种,发病超过24小时才来就诊,错过了最佳窗口,后续即使做了支架,心脏已经受到严重损害,最终还是难以承受并发症。”
刘建国越听越紧张:“大夫,那我以后得怎么防?平时有啥信号能提前发现吗?”
李大夫点点头:“心梗虽然来得急,但在发作前,很多患者会有一些‘报警信号’,只是大家经常忽视。”
1. 胸闷、胸痛
“这是最常见的信号,心梗患者通常会感到胸口像被石头压住一样,甚至可能伴随针刺样疼痛。
有些人疼痛会放射到肩膀、手臂、背部,甚至下巴。”
他强调:“特别是那些活动后胸闷、休息也不缓解的情况,一定要警惕,尽快去医院检查。”
2. 出汗、恶心、呼吸困难
“心梗不仅仅是胸部不适,很多患者还会出大量冷汗,有种胸闷透不过气的感觉,有些人甚至会恶心呕吐,误以为是胃病。”
李大夫举了个例子:“我们曾接诊过一个病人,觉得是‘吃坏肚子’,结果一查心电图,就是心梗。”
3. 疲惫、头晕、心悸
“心梗发作前,很多人会感到异常疲惫、头晕目眩,甚至出现心跳加速的现象。
这种症状往往在劳累过后更明显。”
刘建国皱着眉问:“这心梗是不是年纪大了才容易得?像我这样,平时锻炼得还行,不用担心吧?”
李大夫摇了摇头:“现在心梗的发病越来越年轻化,30多岁、40多岁就发病的大有人在。特别是以下几类高危人群,要格外小心。”
1.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
“三高会加速血管硬化,增加心梗风险。这些人群平时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定期体检。”
2. 吸烟者
“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长期吸烟者的心梗风险是普通人的两倍以上。”
3. 长期熬夜、压力大的人
“经常熬夜、精神紧张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和心率波动大,也容易诱发心梗。”
4. 有心血管家族史的人
“如果家里有直系亲属得过心梗,自己发病的可能性会更高。这类人更需要定期监测冠状动脉情况。”
刘建国摸了摸胸口,有点忐忑:“大夫,那我平时该咋办?运动算不算一种预防办法?”
李大夫点点头:“运动确实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但要适量,不能过度。像你们今天跑5公里马拉松就挺好。”
他说着补充了几个预防心梗的关键点:
1. 健康饮食
“少吃高盐、高脂、高糖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优选深海鱼、坚果等健康脂肪来源。”
2. 控制体重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特别是腹型肥胖,腰围过大的人心梗风险更高。”
3. 定期体检
“建议每年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和心电图,高危人群可以做冠脉CT,排查潜在问题。”
4. 远离烟酒
“烟草和过量饮酒对血管的损害毋庸置疑,戒烟限酒能显著降低心梗风险。”
饭局快结束时,刘建国忍不住问:“大夫,那我儿子平时熬夜工作,是不是也要注意点?”
李大夫点点头:“当然要注意!年轻人虽然发病几率低,但如果长期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加上抽烟喝酒,也会让心梗找上门。
现在30多岁的患者在医院急诊已经不算少见了。”
刘建国听后暗下决心,心想回去一定要劝家里人注意作息,不能再拖着健康问题不管了!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参考资料
[1]尹倩.1899例住院高龄老人慢性病与死亡原因分析[D].武汉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