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通讯员 吕惠 宋蒙
老人的心脏瓣膜“年久失修”,开胸换了新的生物瓣后12年,这扇“心门”又过期报废,会导致心脏功能急剧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棘手情况下,七旬老人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完成“心门”再植手术,目前已康复出院。值得一提的是,二次手术采用的是国际先进的“俄罗斯套娃式”的瓣中瓣技术,在损坏的瓣膜中植入一个新的瓣膜,以微小的创伤解决了高龄患者再换瓣的难题。

华正东主任团队为老人手术中
换瓣12年后“心门”老化损毁
姜爷爷(化姓)今年76岁,老家在天门。2012年,他检查发现二尖瓣前叶脱垂合并重度关闭不全,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做了手术,置换了新的生物瓣。12年来,尽管老人生活安稳,但因患有冠心病,他先后两次植入了心脏支架。
今年3月,老人再次出现心脏不适,感到憋闷难受,去检查才知道,他12年前更换的生物瓣膜发生了衰败,已无法正常工作。据悉,生物瓣膜置换是治疗瓣膜病的有效手段,但它的使用寿命有限,平均10至20年会出现衰败。以老人目前的情况,目前需要进行二次换瓣,否则心脏功能会急剧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好容易修好的“心门”又坏了,老人赶紧到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找到曾接诊他的心外科专家龙艳丽主任。考虑到老人已做过开胸手术,胸腔存在粘连,且他年龄大、体质弱,身体难以承受二次开胸的创伤。龙艳丽主任评估后建议,此次手术得采用不开胸、创伤小、恢复快的瓣中瓣技术,再装一扇新的“心门”。

龙艳丽主任为老人做检查
一想到此前的三次手术,老人有些担心,执意想保守治疗。然而回家后,他的症状一天天加重,走路、吃饭都气喘吁吁,于是回到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准备手术。
创新技术不开胸再植“心门”
6月25日,一切准备就绪后,老人被送入手术室。术中,心外科主任华正东带领团队在老人的大腿内侧,通过一根圆珠笔芯粗细的导管,精准地将新的生物瓣膜送到目标位置后,释放、打开,将新的瓣膜嵌在原先已经衰败的瓣膜内。在手术团队的配合下,历时2个小时,团队成功为老人更换了新的“心门”。
“瓣膜是心脏里的易损件,就好比房间的门,每一次的开关都对瓣膜是次损耗。”华正东主任介绍,以往“心门”损坏需要给患者开胸,拆除旧“门”,再放新“门”,“门框”周边难免受损,如今通过介入方式,往老“门”里再装一个新“门”,既不会破坏老“门”,新“门”还能正常发挥作用。
“没什么痛苦,睡一觉的功夫就做完了。”手术后,感觉良好的姜爹爹胸闷症状没了,整个人感觉轻松了很多,第二天他就转到了普通病房。术后一周,老人的心功能逐渐恢复正常,顺利出院。
看着自己12年前曾住的楼层,还是龙艳丽主任负责的病区,昔日的回忆历历在目。老人感慨:“时隔十多年,谢谢你们又救了我一命!”

老人握手致谢龙艳丽主任

老人一家与医护人员合影
瓣中瓣植入术成治疗新选择
据了解,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老年瓣膜病患者数量多,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很多生物瓣膜置换的高龄患者面临着再次换瓣的问题。
近年来发展的瓣中瓣技术,不用锯开胸骨,不用体外循环,不用心脏停跳,同时避免了重新取出瓣膜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以介入方式将大手术变成“小”手术,对于高龄、外科手术风险高危的患者来说,是全新的治疗选择。
目前,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已成功完成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等不同瓣位的瓣中瓣置换手术,患者预后效果良好。
“凡是原有生物瓣膜出现衰败,且年纪大于65岁的患者,都可通过瓣中瓣技术植入一枚新的生物瓣膜,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华正东主任介绍,手术使用的生物瓣膜采用独特的瓣环可扩张设计,未来可通过球囊扩张进一步增大瓣环直径和瓣口面积,以便植入更大规格的生物瓣膜,增加多次瓣中瓣手术的机会,为患者全生命周期的瓣膜管理提供更为理想的解决方案。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